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理政资讯

上海海关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达6065.6亿美元(图)

2009-8-29 14:3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扼长江入海之咽喉,居远东海上航线之要冲,是长三角乃至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枢纽和门户。位于汉口路外滩的海关大楼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建成于1927年,当时叫江海关大厦,曾经是上海外滩最高的建筑,楼顶的海关大钟至今仍列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在上海海关监管一线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依然从事海关历史研究的张耀华介绍说:“当时江海关以天数计算船舶吨税,超过夜里12点钟就另加1天。由于进出港口的船舶来自世界各地,自备时钟误差很大,海关设大钟就告诉这些船舶,进入我关境,以我的时间为准。” 

    八十多年来,海关大楼一直屹立于黄浦江畔,它楼顶的大钟除了2007年6月起因为整修而停止报时近四个月外,每天依然在周而复始地敲响,成为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一道独特的风景。钟楼见证了上海因港而兴的的沧桑巨变,钟声诉说着上海海关兴港强关的发展历程。 

    海关主权回归 

    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江海关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海关之一,也是作为中国第一批正式以“海关”命名的边境管理机构之一,当时与闽、粤、浙海关一起并称“清朝四海关”,管理着开放的四大港口海上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攫取江海关的行政权,成立税务管理委员会,建立外籍税务司制度,中国的关税主权就此落于外国列强手中,江海关也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外国人把持海关事务的“洋关”。 

    1949年5月25日清晨四点半,江海关地下党总支在海关钟楼顶端升起了黄浦江畔第一面红旗,“欢迎人民解放军解放大上海”的标语在黄浦江畔显得格外醒目。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同年5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根据“完整接管、逐步改造”的方针,派军代表正式接管江海关,从此结束了洋关制度和江海关被外国侵略势力把持的状况,江海关也从此结束了屈辱的半殖民地海关历史,主权回归人民手中。1949年6月1日零时,海关大钟拨慢一小时,上海就此开始使用“北京时间”。1950年2月16日,根据海关总署的命令,江海关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上海海关也在加紧改革旧海关遗留下的旧制度,建立为人民服务的监管制度和工作方法,使人民海关发挥保护国内工农业生产、保护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解放初期,为了突破西方大国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上海海关提出开辟沪九铁路直通联运,国计民生亟需的物资得以通过香港经由上海运往全国。1950年沪九铁路直运进口列车50车次,抢运物资14288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解放后的三十年间,上海海关虽历经多次机构和人员调整,管理职能也经历过数次反复,但基本履行了货物监管、征收关税、查缉走私的职能。 

    与城市共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口岸的进出口贸易量急剧上升,1979年的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30.25亿美元一举跃升至293.30亿美元,增长了8倍多。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使上海作为传统口岸职能城市的作用逐步凸现,曾经因港而兴的上海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上海海关也在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建立了自己的位置坐标。 

    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上海港进出口货物吞吐量迅速增长的繁荣局面和世界航运业已进入集装箱运输的时代潮流,黄浦江航道和原有的散货码头渐渐显得捉襟见肘。港口顺江流东移、建设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成为上海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上海海关顺应上海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形势,工作重心从邮运监管转向货运监管。伴随上海港东移和扩建港区的步伐,吴淞海关、浦江海关等隶属海关相继设立,人员逐步增多,海关事业随之发展。 

    1990年4月,浦东吹响了开发开放的号角,这是上海深化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契机,是中国向世界承诺“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就在同年5月,上海海关宣布全力支持浦东开发和促进上海经济发展的八条措施,上海海关也成为了首批进驻浦东这片热土的中央直属机构之一。从此,上海海关的发展步伐与浦东、与上海的现代化建设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站在外滩的海关钟楼上眺望浦东,陆家嘴地区已是高楼鳞次栉比,浦东海关大楼与浦西海关大楼遥相呼应。而更远处,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物流园区等一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蓬勃发展,外高桥港区和浦东国际机场这两个海、空运航运枢纽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成为了上海经济新的动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港的上海港发展再次遇到瓶颈:长江入海航道的水深不足以使众多的巨轮迅速进出港口,上海的深水岸线已经用光。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工程,建在东海上的洋山深水港开港。2005年12月10日,洋山保税港区正式成立,洋山海关同日开关,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具有世界一流现代化港口条件和强大政策优势的保税港区正式诞生。海关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新型的通关模式,使得洋山保税港区在成立之初便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动力。随后三年,洋山深水港二期、三期码头陆续投入运作,建成深水码头16个,开通航线覆盖全球300多个港口,进出口货物总值突破千亿美元,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不断自我完善 

    1950年上海海关共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1.19亿美元,2008年达到6065.6亿美元,如今一天的监管进出口货值就相当60年前一年总量的15倍多。1950年上海海关监管进出口货运总量为21.3万吨,2008年为1.46亿吨,如今一天的监管货运量相当于60年前一年总量的2倍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海关仅设8个部门,没有一个隶属海关,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如今上海海关设有各类机构49个,人员总数超过3000人。监管点多面广、业务量大、门类齐全的现代化海关已经形成。 

    上海海关的发展体现在监管业务量的飞速上升,体现在机构、人员的壮大,更体现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职能的革新。从防范为主,到促进为主,再到“把关”与“服务”并重;从手工操作、“细查细验”、件件过筛,到无纸通关、非侵入式查验、风险管理;从以我为主、单兵作战,到区域联动、关企合作、国际交流……一次次的解放思想,一次次的大胆创新,上海海关不断寻求一条自我变革、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之路。 

    开风气之先,上海海关在诸多领域成为了全国海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通关领域,上海海关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提前报关、区域通关、通关无纸化改革以及“5+2天”工作制……使得每年占全国外贸总值三分之一的货物得以在上海口岸顺利通关。在加贸领域,上海关区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成为全国特殊区域最发达地区;而“中国海关第一本加工贸易联网电子账册”的产生、特殊区域“空运直通式”通关的率先试点、松江出口加工区首批试点开展功能拓展……推动了上海的加工贸易管理迈上了一个个新台阶。在科技应用领域,率先开展EDI电子报关、率先对快件通关全面实行计算机管理、成功运行中国海关第一套其中的智能化无人值守卡口管理系统…….科技强关之路在步步向前延伸。而在更多领域,上海海关也努力走在全国海关的前沿。 

    岁月荏苒,沐浴在阳光中的上海海关大楼虽历经80年沧桑,却依然巍峨、庄严。从英国古典名曲《威斯敏斯特》到《东方红》,海关大楼的钟声虽历经四次变化,却依然悠远、绵长。它们一同诠释着上海海关的精神,也将继续一同见证上海海关未来的发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