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经济形势分析

南宁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首善之区”

2009-8-5 15:1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南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推进各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特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市认真审视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南宁在广西、全国乃至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大格局中的具体方位,形成了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共识。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就是要把南宁建设成为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区域内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广西“首善之区”就是要使南宁各方面的工作在全区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形成首善发展、首善地位、首善产业、首善环境、首善和谐,成为广西推进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用更高的要求、更宽的视野、更科学的思维建设南宁、发展南宁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战略举措,是提振精神、应对危机、迎接挑战,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发展良好势头”目标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南宁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区科学发展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南宁仍属欠发达、后发展地区,经济总量不够大,辐射带动力不够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只有加快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建设,推进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首府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全区推进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2.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和广西城市首位度为核心,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为主导,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着力壮产业、建宜居、促开放、兴文化、重民生、保生态、聚人才、强党建,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金融国际化、信息国际化、科技文化国际化和开放国际化,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全面增强城市发展力、承载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
  3.目标要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目标宏伟,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分阶段推进。近期打基础(2009—2010年),到“十一五”期末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和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目标;中期显成效(2011—2015年),经过“十二五”期的建设,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力争经济总量占全区的比重有较大提升,在全国五个自治区首府城市排位居首,在西部省会(首府)城市排位居前,在全国大中城市排位前移,“三基地三中心”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宜居城市建设水平大幅提高,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中心城市作用明显增强,城市国际魅力进一步彰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各方面成为全区的排头兵;远期上水平(2016—2030年),从2016年起,经过两到三个五年规划的实施,城市综合实力更强、宜居水平更高、国际影响力更大,成为经济繁荣、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科技进步、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秀丽山水与璀璨人文交相辉映,民族风情与国际文化共放异彩的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
  二、推进“三基地三中心”建设,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4.建设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全面对接广西沿海大工业,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规划,以项目为中心,着力培育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重点产业。着重培育铝加工、机械与装备制造业,培育与广西沿海石化、钢铁等项目配套的产业,引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化工、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和支持南宁高新区、经开区等开发区采取“一区多园”等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构建工业发展新高地。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方向,加快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亿元工业企业建设工程”,培育和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5.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按照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要求,加强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快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培育物流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发展公共物流服务,推进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发展新型物流业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业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等物流园区,完善园区配套设施,促进现代物流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及江南、玉洞、金桥、安吉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依托西江航运干线黄金水道,打造南宁港物流园区。加强与区内港口的联系与合作,争取内移港口服务功能,建设“无水港”。
  6.建设区域性商贸基地。加快商贸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鼓励发展新型商业业态,提高城市消费层次和水平,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商贸基地。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产业,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营销方式,大力发展超市、购物中心、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鼓励发展外包服务业。加快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邕江沿岸商贸带、快速环道沿线商贸带,着力提升朝阳商圈,完善埌东凤岭商圈,打造五象新区商圈,加快推进南宁·中国—东盟商务区商业街等特色商业街建设。发展大型商贸品牌,引进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的专业市场,形成区域性大宗消费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7.建设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服务功能,把南宁建设成为广西综合性运输中心、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全面推进连接东盟和周边省市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及我市辖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铁路、空港和内河港口为主干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积极推进高等级公路网络建设,加快南宁外东环高速、六景至钦州港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国道、省道干线路网建设改造,提高技术等级和路网整体效率。全力配合南宁通往周边省市及区内主要城市的铁路建设,重点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建设,完善通往越南的铁路通道,推进南宁铁路枢纽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南宁机场扩建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将南宁机场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重要国际机场。
  8.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加快建设“数字南宁”,建设完善信息化平台,推进政务、产业、商务、生活数字化和网络化,形成服务全区、全国乃至东盟的信息市场体系,打造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等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开发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完善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管理、远程教育和医疗、社保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加快城市信息窗口门户建设,及时发布投资、贸易、旅游、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深化与“北钦防”的信息合作,积极参与“电子北部湾”建设,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通讯一体化。培育一批信息技术品牌企业,建设信息产业集群和基地。
  9.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现代金融业,培育金融市场,构建金融业发展平台,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建立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机构、金融资本、金融人才等金融资源集聚,把南宁建设成为中国—东盟金融交流桥梁与合作平台,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深入实施“引金入邕”战略,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机构和拓展业务,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推进金融创新,鼓励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行业做大做强,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外汇市场等金融专业市场,鼓励建设区域性货币结算中心、基金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创业投资中心等。积极推进五象新区“金融街”建设,构筑金融集聚平台,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制定出台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增强服务金融业发展的能力。
  10.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并举,农业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产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壮二提三强一”战略。壮大工业,创新工业发展模式,构建先进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工业综合实力。提升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布局,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物流、会展、信息、房地产、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做强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工业化手段和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转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大力发展副食品农业、原材料农业等特色农业,围绕服务中心城市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城郊型农业。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建设林业强市。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