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经济形势分析

抑制产能过剩为何总是泡汤?

2009-9-18 4:1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特约评论员 邱林
    全国人大财经委日前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披露,有19个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2005年末,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次专题部署抑制产能过剩。时隔三年多,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在新一轮投资需求增长刺激下,各地继续盲目扩张产能,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被指为这一类扩张的典型。(9月4日《经济观察报》)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2002年,我国粗钢产能不足1亿吨,经过6年不断扩产,到2008年,其产量已达到6.6亿吨。由于钢铁产能过剩,其产量背离市场需求,截至2005年末,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钢铁产能过剩8000万吨。尽管过去三年中,淘汰过剩产能政策不断,但是,在2005年到2007年间,国内粗钢产量每年增量分别达到6991万吨、7009万吨、7100万吨。
    实际上,自2004年起,抑制产能过剩就成为国家宏观部门的调控关键词之一,且至今动作不断,但至今收效甚微。抑制钢铁产能过剩为何总是泡汤?
原因之一:投资驱动
    从表面上看,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但是各地要求“开足马力、一举扭亏”的动作却很多。今年1至7月,国内一些钢铁新开工项目未批先建或违规建设。这当中,既有盲目投资问题,也有结构性或体制性原因。由于一些地方项目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避开了国家发改委的项目核准,导致地方大肆上马。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员刘满平指出,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越淘汰产能越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仍然是投资驱动型,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长期处于第一位。2005年开始的治理过热和产能过剩虽然暂时缓解了产能过剩的矛盾,但不可能完全化解。
    地方政府的利益和态度在淘汰钢铁过剩产能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钢铁企业既有央企,也有省属、市属企业,所有权归属的不同,各自都不愿丧失自己的财税利益。另外,国内钢材价格一度时期大幅上涨,对淘汰过剩产能工作形成阻力。例如2008年底前,国内钢材价格的累计涨幅已经超过了20%,部分品种甚至超过30%。
原因之二:政策落实难
    近年来,钢铁行业虽经几次深度“轮回”,但一些地方总是“找到路侧身而过”,避开真正的“抑制之路”。例如前几年刚国家对钢铁产能淘汰的标准是200立方米以下高炉,很多小钢厂就改成300立方米、500立方米甚至更大的高炉。后来,淘汰标准提高到300立方米,逼着企业只能再往大了改造。这样类似于“摊饼”的做法,客观上造成国内钢铁的实际产能越来越大。
    此外,一些大、中型钢铁企业也不放过任何市场机会,宁愿让利也不让市场,这令钢铁业产能过剩愈加严重,这与国家降低产能,控制产能过剩的目标背道而驰。因而政府有关部门三令五申控制钢铁产能过剩似乎只停留在政策阶段,在实施中却没有特效药,地方政府“拉郎配”式的兼并重组,控制产能亦效果不佳。
    由此可见,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在抑制产能过剩中,必须“真刀真枪”地干,一方面要建立产能退出机制,运用经济、法律、环保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推进淘汰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