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服务是钢贸转型方向
2009-9-19 1:4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杨世新 实习记者郜江磊 发自上海
新形势下,钢材贸易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钢贸模式如何转型升级是摆在钢材贸易商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报采访了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钢铁贸易商会秘书长李强,他就钢贸模式转型升级创新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您怎样看待当前钢贸模式转型?
李强:钢铁贸易发展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资源紧缺型的,谁拥有材料谁就能赚钱,资源为第一要素;后来发展是信息型的,很多终端客户和钢厂之间信息不对称,有些钢贸商掌握着客户需求信息,靠信息来赚钱;到目前钢铁贸易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那就是靠增值服务赚钱。现在很多钢贸商不仅仅做贸易,而且跟钢厂联手做钢材深加工,譬如开平剪切。带来的附加效应就是开平剪切以后钢铁使用方肯定要零库存,需要点对点的配送,就形成了物流的需求。除了钢材深加工和辅助加工以外,还有是物流,实现点对点的配送,门对门的配送,成为钢贸商很关键的一个点。剪切加工配送成为当前部分钢铁贸易商的利润渠道,这一块利润相对稳定、风险小,不受钢价变化左右,因此,钢贸商愿意选择它来增加服务、赚取利润。
记者:您怎样看待物流标准化促进钢贸模式创新?
李强:当前物流配送发展很快,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物流配送后面辅以几个手段,我觉得一个就是利用电子信息平台。随着IT产业发展,实现电子付款,电子仓单,甚至电子全程监控,形成物流的全流程配送时,就能够进行电子监管,实行电子商务的全流程化。当然这还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很多电子商务公司,在这方面经常有风险,电子金融付款方式已经普及,电子付款已不成问题,但是在仓单标准化方面,进行移库、交接方面,个人各样,因为品种不一样。电子仓单标准化要求电子产品标准化,包括类型、外形等物理指标、化学指标都要接近,这个有待于规范,我们商会就注重这一点,最近准备筹建一个物流商会,首先在“标准化上”做个阐释。这是将来增值服务非常关键的要素。比如我们成立的中金公司,基于北京12家、上海商会12家、广东的几家商会达成共识,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个大的钢铁物流集聚区的互动,物流集聚区互动能将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同样的品种,北京的采购想要上海实现,就不一定从北京运到上海,因为上海我们都有股东,可以对接。
记者:您怎样看待钢贸商跨区域合作?
李强:许多钢材贸易商要认识到一点,就是一家一下把市场都吃完是不可能的,市场要大家做,只有在大家合作的基础上,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增值服务效益,形成合作共赢。合作共赢不是一个虚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大家在标准化的前提下,有技术手段做支撑,再有一个具体实行的平台,就能跨地域,跨品种实现合作共赢。譬如中金就是根据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增值,跨地域,大范围,大钢贸商,高层次,不是原来那种看着自己眼皮底下的密集型那种,而是超越行业的大地域合作模式,从而取得增值效应。
跨区域和跨行业,指的是原来只是在钢材贸易这一点上,以货易货,谁买货我卖他,只可能我做这个生意,如果从整个钢铁产业的角度来看,从全国市场的来看,就不仅仅是做钢材贸易。怎么降低成本?现在上海是钢贸价格洼地,可能其他地区如东北、西北价格比较高,这就形成价格趋势的不对等,如果从整个全国的发展形势或从经济发展平衡度来说,这就不仅是一个行业的事,从这点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增值空间。
记者:您认为钢贸商怎样通过现代物流降低成本?
李强:钢铁物流的发展对于降低成本的意义大家已经发现,将来会有很多新技术手段来促进钢铁物流发展。随着不同业态的发展,钢厂和贸易之间,钢厂和终端客户之间可能会有一种新的贸易模式出现,会促进物流的发展。比如钢厂和贸易商共同组建一个物流企业,可以带来新的增值空间。
随着不同业态发展,钢材贸易这个行业从未来发展来看,物流成本占钢材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专家说物流成本占整个钢材发展产业链比重的15%,而据上海一些专家调查,把矿石、焦炭、钢材等运送物流成本综合起来,成本要占到30%~40%,如采取节约模式,销地产产地销,全国综合调动,把物流成本降至最低,物流成本可能减至20%~30%,这将带来整个产业的增值效益。这不仅是钢材贸易的问题,而是钢材产业发展的问题,对钢铁贸易商来说不是简单的赚钱问题,而是促进钢铁产业链发展的问题。钢铁贸易流通是整个钢铁产业链中的一环,要促进钢铁产业链的流动,怎么促进它有序流动,怎么促进它向好的方向、新的业态方向流动,我觉得这是我们大家应该探讨的。除了增值服务以外,我们更应该想办法,通过电子商务,通过大区域联合,通过新的业态的体现,形成高水准、超越观念的、超越行业本身的变化,促进钢铁产业的健康和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