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初步方案出台
2009-9-26 3:0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9月22日,在成果汇报会上了解到,湘潭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初步方案已制定,依据初步方案,湘潭综合交通发展将融入长株潭一体化交通体系,通过构建网络型枢纽,形成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格局,成为长株潭城市群辐射中西部与南部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与节点。
湘潭市领导彭宪法、余爱国、朱明华、毛腾飞、梁志峰、颜集成、彭中泽、刘建业、谈文胜、杨雄赳等出席会议。市人大环城委、市建设局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了这天的成果汇报会。
《湘潭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初步方案由同济大学和市规划设计院共同编制,整个方案包括一个城市大综合交通发展体系框架和湘潭市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城市道路网络、城市公共交通、静态交通等四大专项规划。规划实施后,将构建一个与湘潭市域形态相匹配的,与“3+5”城市群密切相连的,符合湘潭市未来发展的,协调、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综合研究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城际轻轨、物流枢纽等综合对外交通系统、城市道路网交通系统、客货运交通系统、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体系。
为制定《湘潭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同济大学项目组成员多次从上海赶赴湘潭,对项目研究的任务进行深度讨论,并对我市综合交通情况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专项调查。汇报会上,来自同济大学的杨东援教授重点提出了都市区轨道控制性预留、火车站架构与枢纽节点的合理性、交通骨干路网建设、集约化发展湘潭港口、合理划分生活生产岸线、货运通道与物流园区衔接等亟待关注与决策的问题。
依据专家意见及湘潭市情,市委书记彭宪法对下一步方案深化提出了5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轨道交通的问题。按照省委常委会的决定,长株潭城市群将以3+5城际铁路作为轨道交通要道。然而以“人”字形布局的线路,没有使长株潭三市形成“品”字形循环,尤其是湘潭与株洲没有形成循环节点,如何通过交通规划来补足这一缺陷,需要很好地研究。二是河东地区向西发展的问题。河东地区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河东地区向西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因为缺乏直接通道,一直依靠着一、二、三桥,不仅导致了一、二、三桥负担过重,也远远形不成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当务之急,是要在湘钢往河口方向规划搭建两条往西发展的通道,加快湘潭中心城区拉动西边的开发。三是物流通道与城市道路分离的问题。我市目前的经济结构布局是中心城区的工业比重较大,由此带来了一个问题,工业企业的物流通道特别是重车通道与城市通道融为一体。如何通过交通规划,合理地将这两者分离,也是当前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四是如何利用沪昆、武广两条高速铁路带动湘潭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目前一个重点问题就是要将中心城区到武广铁路株洲站的路程控制在20分钟以内,当务之急是通过加快五大桥和东二环线建设来实现这一目标。五是要通过干线公路网的完善,构建两个1小时经济圈,形成对内大循环的格局。彭宪法强调,湘潭综合交通发展必须融入长株潭一体化交通体系进行规划,要达到两个综合点,即对内形成大循环的格局,对外形成大开放的格局。
市委副书记、市长余爱国指出,《湘潭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对现状把握得比较准,对综合交通发展的定位也符合湘潭实际,既考虑了湘潭在未来发展中的综合交通地位,又考虑了目前的劣势以及如何避免;既考虑了与长沙、株洲及其他5座城市的对接,又为城市自身未来发展空间留下余地。尤其是在城市交通方面,突出了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这是未来交通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城市病”的途径。针对下一步优化方案,余爱国要求,一是城际铁轨要避免大面积土地分割,走向问题要进一步比较论证。二是综合交通规划要进一步强化水运交通,抢占发展优势。水运是湘潭最大的优势,也将成为湘潭最大的亮点。三是城市综合交通关键是要缓解交通压力,在公交优先发展的前提之下,要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使交通均衡发展,保持整个城市的交通有序发展。四是长途汽车站不能集中在城市中心,避免车站商圈走低端化路线。五是韶山机场,既要积极争取,又要保证措施,通过实实在在的评估,确保建成后的营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