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绿牌”的“重卡”
2009-9-27 2:1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李卫卫
前4后4、发动机马力高达140,载重量超过30吨。你能想像的出,上面的这一组指标,是在描述一辆农用车吗?
“其实,这种车我们早就见怪不怪了。在我们那里,这样的车在运输市场并不少见,有载货的,还有自卸的。有一次在过地磅的时候,我甚至还看见过一辆车货总重42吨的农用车,比一般的重卡拉的还多。要不是那辆车挂着绿牌,我怎么也不会相信现在的农用车居然能这么 ‘牛’。”来自东北的重卡司机黄师傅向记者感慨道。
黄师傅提到的 “绿牌”,其实就是农机管理部门发放的农用车牌照。持有这种 “绿色”牌照的车辆就是低速货车,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农用车。
本来,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法规标准的规定,低速货车的最高限速、载重量和外廓尺寸都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而且这类车辆的管理也早已由农机部门转至公安交管部门。但是,时至今日,在国内一些地区农用车重型化、高速化的现象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 “巨无霸”农用车,不但成为道路安全的巨大隐患,更成为运输市场上一支不可小觑的 “搅局者”。
也许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这些明明是重卡,却非要处心积虑的往农用车队伍里钻?再者,国家对农用车有那么多的限制,这类车辆又是如何跨越相关部委的车辆公告目录以及公安交管部门牌照发放的双重 “门槛”,成功挂上 “绿牌”的呢?
◆农用车的重型化“运动”
“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这种显然是 ‘畸形’的车辆为什么会在国内的一些地方大行其道。不但企业愿意去‘炮制’,而且它们还能在各级管理部门的眼皮底下生存下来,并且生存得不错。”说这番话的是一位在商用车行业有近30年的资深人士。
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走访和调研各地的卡车市场。 “我在华北、西北、西南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做市场调查时就惊奇的发现,这些地方的农用车市场居然和重卡展开了正面 ‘火拼’。实际载重量超过10吨,甚至高达20吨、30吨的农用车在市场上相当受欢迎。”该人士告诉记者。
接下来,他还以一款备受用户追捧的农用车为例,向记者描述了这些重型化的农用车让人称奇的 “卓越”表现:可以媲美重卡的250马力发动机、全铆接双层锰钢大梁的车架、整体锻压式工字前桥、大扭矩差距器后桥、双管路气压制动、液压助力式离合器、六挡变速箱……不是亲眼所见,相信没多少人会相信,这是一辆农用车的配置。在这些强有力总成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农用车的载重量骤升,最高时速可以轻松达到95~100公里。
实际上,这些重型农用车不但内功了得,在外型上也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动辄就长达10米、宽2.5米、高近3米的车身,让它们开在路上与一般的重卡看不出任何差别。这显然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家为农用车设置的 “上限”。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中明确规定,低速货车的载重量不大于1.5吨,最高车速不大于每小时50公里。这也就意味着,重型农用车的出生并没有 “合法”的身份。但是,这却丝毫不妨碍其在市场上的热销。
“我觉得这类车在市场上受欢迎也有它的道理。性能、载重量和重卡相差无几,价格却只是重卡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还能享受到农机的相关税费减免,怎么算都合适。”黄师傅这样解释一些地方重型农用车 “风靡一时”的原因。
◆谁“炮制”了“巨型”农用车?
据了解,目前在个别地方,这种农用车已经开始对重卡的销售造成了一定冲击。而上述业内人士也坦言,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一些省区的煤矿和有色金属矿区,重型化的农用车几乎随处可见。在国道甚至一些高速公路上,经常都可以看到这些多拉快跑的农用车。
既然头顶 “非法”的帽子,那么数量如此之多的 “非标”车又是怎样被炮制出来的呢?究竟谁是这些 “畸形”农用车的幕后制造者呢?
“可以说,重型农用车是汽车企业、个别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双方‘合谋’的产物。”一位专家披露说,“在这其中,一些汽车和农用车生产企业占据着 ‘主导、作用。一些厂家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利润,不顾国家对农用车执行的强制性标准,通过套用国家批准型号的方式,故意生产一些超标车辆投放市场。这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也造成了更大的安全隐患。”
据了解,这些厂家采用的惯用方法,就是生产一款符合国家标准的农用车,然后用来进行公告目录的审批。在获得公告之后,则开始在同一个车型生产不同尺寸和配置的车辆,其中既有标准的,也有超标的。一般来说,他们生产超标车辆主要通过为车辆配置大功率发动机、增加车长、加高车厢等途径。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农用车超标的专门调查中发现,个别农用车企业的产品超标率甚至超过了55%,严重程度超乎想像。
而对于车主来说,车辆的购置成本相对较低自然是一大诱因,但却并非是其购买的最大动力。 “买这种车就是看中了挂上 ‘绿牌’之后能享受到的各种税费优惠,这一块的收益可比买车时候省的那几万块钱多多了。”黄师傅向记者介绍说。
这样一来,如何保证生产出来的这些重型农用车顺利上 “绿牌”就成为其推向市场的关键。而不少地方在农用车管理环节上,存在的诸多漏洞就恰恰为这些非标车的生存提供了可乘之机。全国农用运输车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张咸胜就表示,超标现象的多少和各个地方对农用车管理的松紧程度密切相关。严格一些的地方,超标的就少,一旦管理松懈,此类情况就比较多见。
此前,也曾有媒体报道过,在河北、天津、山东等一些省市的车务代办点公然违法发放农用车牌照的新闻。这无疑为这些重型化农用车披上合法外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路上遭遇到 “巨无霸”农用车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治理有待加强监管
据了解,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所谓的农用车牌照,其实早已在2004年5月份就已停止发放。但是,在国家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车辆成功拿到 “绿牌”。这其中除了一定数量的报废车辆,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非标的农用车。
对此,相关人士介绍说,农用车的牌照一直都由农机部门进行发放。虽然2004年国家要求停发 “绿牌”,但是因为农用车仍在农机部门的管辖范围,所以一些地方的农机部门依然在发放本该停发的牌照。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2007年,国家收回了农机部门对农用车的管理权,将其移交至交管部门后才有所改观。
“虽然按照规定, ‘绿牌’在2004年就应该彻底终结,但是管理上的错位使其获得了缓期3年的机会。应该说2007年之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停止了农用车牌照的发放。可在我们实际调研的过程中却发现,时至今日仍然有个别地区在实施 ‘障眼法’,一直到现在还未停止办理 ‘绿牌’。这自然为 ‘巨无霸’农用车的生存提供了土壤。”一位业内专家指出。
而这些车辆的存在,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车辆设计尺寸、功率和荷载量的随便加大,不但使发动机长期超负荷运转,而且也加剧了各种零部件的损耗,致使车辆整体性能下降,很容易发生方向偏离、制动失灵、轮轴截断、车架断裂等事故。统计数字显示,目前超标重载的农用车已经成为道路交通事故的一大隐患。此外,这些在购置和用车成本上远低于重卡的车辆,扰乱了运输市场的秩序。黄师傅就深有体会地说: “同样一趟活,我们用重卡的拿到4000元的运价都要赔本。可是这种农用车却还能挣钱。货主当然乐得找他们。时间一长,肯定会拉低运价。这样运输这碗饭就更难吃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车主开始认识到重型农用车的 “优势”,开始转而投入它的怀抱,也在客观上对重卡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有专家指出,要治理 “巨无霸”农用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汽车和农用车生产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对于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车辆的企业必须要下狠手。同时,对于一些部门的牌照管理也应该实施严格的监督,堵住非标车辆合法化的出口。惟有如此,农用车市场才能得以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