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出高进需改变 非金属矿深加工发展应提速
2009-9-9 21:1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近日,从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中国第三十届矿山地质学术会议暨中国矿山地质60年发展成就论坛上获悉,虽然拥有资源,相关工业在世界经济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较之金属矿,我国非金属矿的开发利用较为落后,其受到的关注与所具有的价值也不相符合。
非金属矿开发利用有待重视
我国的非金属矿储量丰富,其中石墨、石膏、菱镁矿、重晶石、膨润土的储量居世界首位,萤石、滑石、硅灰石、温石棉、芒硝居世界第二位。
由于非金属矿产品具有多种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因而应用广泛。某些非金属矿通过深加工,可以具备许多特殊性能,部分用非金属矿生产的无机物与高分子材料相结合的复合材料,甚至可代替某些金属材料。
随着建材、化工、冶金、轻工等传统产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微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产业的发展,对非金属矿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为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且推动非金属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非金属矿的国家之一。早在1万年前,我国就出现用陶土烧制的粗陶器,中医甚至将非金属矿用于疾病的治疗。近年来,我国非金属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深加工产业还较为落后。记者在会上获悉,辽宁某县一原矿以极低的价格,把初级膨润土销售给外资公司,而该企业又以高出好多倍的价格转卖出去进行深加工。拥有宝贵资源却只卖了个白菜价。是我国不具备深加工的实力吗?答案是否定的。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陈希廉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将膨润土深加工成有机膨润土和活性白土的能力。之所以发生上述事件,是因为不少人对于非金属矿的开发仍然停留于传统的概念。一方面,小型矿山的技术水平较低,难以从事深加工生产。另一方面,多数资金雄厚的矿业投资者对于非金属矿不屑一顾,认为投资非金属矿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甚至一些采矿、选矿的专业工作者也有这种看法,导致我国非金属矿的开发利用远远落后于金属矿。
据他介绍,虽然我国的非金属矿开采量大,但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从具体产品来看,沸石和膨润土不仅可以制造缓(控)释肥料以控制水体面源污染,还可深加工成直接杀灭形成赤潮的藻类等。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膨润土主要还是粗加工用做球团矿或铸模粘结剂及钻探泥浆;沸石则主要用做水泥混合材料、混凝土添加剂和禽畜饲料。两者的深加工产品都不多。
与沸石和膨润土类似的产品还有石灰石,其粗加工产品石灰每吨的售价仅数百元,而深加工产品过氧化钙其售价每吨高达上万元,另一深加工产品氢氧化钙每吨约5000元。
低出高进格局急需改变
据中国非金属矿协会常务理事长张湛介绍,尽管我国91个非金属矿种年开采加工总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5%,但是与非金属矿产有着直接关联的产业生产总值却占到了国民生产总产值的6%~7%。
据介绍,近年来,国内的非金属产业发展较快,但许多非金属矿还处于低出高进状态,即低价出口原矿石或粗加工产品,高价进口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资料显示,我国主要出口的非金属矿产品有45种之多,以鳞片天然石墨为例,出口FOB价为262.5美元/吨,进口CIF价为9032.55美元/吨,每吨相差30倍左右。
同时,我国非金属矿山的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统计显示,我国小型非金属矿有8万多家,占总数的92.28%,大、中型企业还不到8%。
五点建议支持行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重要非金属矿产品如石墨、石膏、滑石、高岭土、硅灰石、膨润土、菱镁矿、萤石、重晶石等产量稳步增长,基本可以满足传统产业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对非金属矿产品的需求,且深加工已经起步。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陈希廉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提高对开发非金属矿的认识,对非金属矿的开发利用重视起来,引导资金较雄厚的矿业公司投资进行深加工开发。
二是像支持可再生能源那样在政策上对非金属矿深加工给予支持。目前对于金属矿、能源矿产与非金属矿的政策似乎很“公平”,如从2009年开始,将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增值税由13%恢复到17%,但这一政策调整没有考虑到大部分非金属矿企业的经济效益远低于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企业。
三是对小型非金属矿进行集约化整合。非金属矿山之所以小型矿山多,是由于许多矿床的储量大,易于露天开采,一个矿床甚至有几家乃至十几家企业在开发。
四是鉴于社会效益及投资巨大,对于具有重大环保价值的非金属矿应由国家投资开发。
五是将具有重大意义的非金属矿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列入科技攻关计划。目前,防治沙漠化技术研究已建立了试点和示范区。
相关报道
三少”成非金属矿深加工业发展障碍
作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之一,我国非金属矿加工(尤其是深加工)利用工业已经起步。但从整体的开发利用现状来看,高附加值产品少、真正产业化的少和技术人员少,已经成为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非金属矿产品的深加工已经起步,如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等)、涂料等领域广泛应用的碳酸钙、高岭土、硅灰石、云母、滑石等超细粉体,集成电路片、塑封料、抛光料及光纤等领域应用的高纯石英等硅基材料。近年来,许多研究院所和高校对于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的实验室研究已获得不少可喜成果。同时,也有少数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的新产品投产并且获得很高的附加值。如浙江省临安等地将膨润土深加工成有机膨润土等。
在应用方面,非金属矿产资源现已成为建材工业的主要原料,具有应用范围广、用量大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以非金属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有20多个类别。虽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但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有关专家却指出,“三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更快发展的瓶颈。
其一是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如目前绝大部分膨润土主要还是粗加工用作球团矿或铸模粘结剂及钻探泥浆,沸石主要用作水泥混合材料、混凝土添加剂和禽畜饲料,只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实际上,即使非天然纳米矿物,其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也很可观。
其二是深加工产品的实验室研究已起步而真正产业化的较少。目前,我国至少有4个研究单位或高校开发的黏土矿物高吸水含水材料已获成功,但至今没有产业化。另外,不止一家研究单位的实验室已试验成功利用沸石来制造缓(控)释肥,但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多还是有机物的包膜缓(控)释肥。据了解,这种肥料因售价较高,农民一般用不起。如果采用沸石和膨润土制造缓(控)释肥,不仅可大大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环境面源污染的问题。
其三是技术人员少。非金属矿易于开采和粗加工,大多数小型矿山没有技术人员,更没有矿山地质技术人员,因此很难提高技术水平,更谈不上产品的深加工。
业内专家指出,对于非金属矿的开发利用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要加大宣传发展非金属矿深加工开发的意义。而利用某些非金属矿加工成高吸水含水材料以防治沙漠化项目投资巨大,不可能由民营企业来承担,应考虑由国家投资。
同时,要加强非金属矿产品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如化解非金属矿产品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推行提高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脱硫碳酸钙、矿渣及尾矿等二次资源利用率等技术,抓紧研究价格较低的用沸石或膨润土等生产非包膜缓(控)释肥等。 (赵本萱)
整合存疑铜行业重组短期难以实现
“这个事情八字还没有一撇呢!”面对中国铜企业是否将进行新一轮整合的提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铜部副主任赵波如是表示。
曾在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任职的赵波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现在中国铜行业已经形成了几个大的板块,江西的江西铜业集团、安徽的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公司、湖北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以及山西的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等,在短时间内不容易实现整合。
整合尚存困难
赵波表示,这些公司谁也没办法吃掉对方,现在想把这些大公司整合起来比较困难,因为这些企业都是地方的支柱企业,是各省的纳税大户。因此,如果没有合理可行的重组方案,进行跨省重组不可能轻易实现。
据悉,自国务院解散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后,一些总公司直属企业纷纷下放地方,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些企业已今非昔比。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副会长、铜部主任尚福山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我国铜工业并没有形成一家强有力的企业,这就决定了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在业内有决定性的发言权,这和中铝对国内铝行业的重组没有可比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铜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矿山—冶炼—深加工—再生利用完整的产业链,生产工艺和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和技术,逐步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格局。
与此同时,在这30年中,国有企业通过改组改制增强了发展的后劲,江西铜业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公司、云南铜业集团公司、紫荆矿业集团等先后在国内及香港上市,成为带动铜工业发展的最活跃力量。另外,以浙江海亮、宁波金田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也迅速崛起,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业内人士认为,对铜行业进行整合要充分考虑行业的现状,摸清行业的薄弱环节,如果一味贪大后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应支持大型企业跨省区重组
目前我国的铜资源自给率还较低。据统计,去年我国生产精炼铜377.9万吨,其中国产的只有93.1万吨。同时,由于缺乏统一对外的窗口,企业在与国外厂商进行贸易谈判时往往各自为政,最终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利益。
鉴于当前行业存在的集中度较低、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等问题,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通过行政规划手段对企业进行重组,要加强体制创新,消除影响企业重组的体制性障碍。明确了将形成3~5个具有较强实力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到2011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铜、铝、铅、锌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到90%、70%、60%和60%。
业内人士认为,大型铜联合企业或加工企业利用资金和资源优势,有选择地重组下游加工企业,不仅可以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竞争优势,避免产品单一带来的经营风险。同时,那些地方被重组企业可以通过获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谋求更大的发展。随着企业重组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区域内和跨地区企业间,上下游之间、不同品种之间的重组将会增多,将成为我国铜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的趋势之一。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相关人士则表示,要对大型企业跨省区联合重组及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反映行业存在的问题与企业诉求,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