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中国像是巴西的一面镜子
2010-10-25 14:1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9月21日,在第63届德国汉诺威国际商用汽车及零部件展(IAA)上,面对全球500多位记者,55岁的乔治-帕赫塔-莱赫芬博士(Georg Pachta-Reyhofen)被问及,他不会忽略哪两个国家?这位德国MAN集团首席执行官在现场给出答案:中国,以及巴西。
对于中国,帕赫塔更乐意多提几句。他翻出1898年的一张老照片,指点着说,“那时候,我们的产品就运往了中国。”当时,MAN集团的前身好希望炼铁厂将中国首台活塞蒸汽发动机运抵河北唐山,照片甚至可以看到,现场有顶戴花翎的清朝官员。但那毕竟太久远了,于是,他拉近镜头,话锋一转,提到了1980年MAN与中国签署两冲程和四冲程发动机制造的两份许可协议;以及1983年MAN商车与中国汽车进出口公司和重型卡车公司(即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前身)开始合作生产斯太尔卡车,该品牌由MAN集团拥有,一直合作至今。
如今,MAN集团不仅与中国船舶工业公司签下大规模开发生产重型船用柴油机合作协议,还于2008年在江苏常州开设了第一座欧洲以外的透平机械工厂,“我们的服务中心设在上海。”他补充说。
帕赫塔更看重的,还有2009年7月与中国重汽缔结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MAN集团持有中国重汽的25%股本加1股之股权,投资额达5.6亿欧元。MAN集团向中国重汽授权了卡车和发动机的技术许可,为生产新型卡车系列打下基础。“我们将在明年推出一个新品牌的卡车。”他介绍,这将是一款主攻中高端市场的品牌。
不过,他短期内不打算增持中国重汽的股权,而是充分与合作伙伴磨合。“我们将齐心协力与中国重汽共同发展,没有合作伙伴的发展是非常艰难的。”他表示。
这家号称“为全球运输业提供50%解决方案”的制造巨头,还打算依靠全球化的采购体系,来满足低成本生产之需,其中一部分采购来自中国,“至于能够占据多少份额,我很难说。但肯定是重要的,估计在10%到20%。”
那么,MAN集团在中国获得的收益如何呢?2009年,其在中国总收入为5.6亿欧元。而其在中国的员工人数,也由早期的5人,增至如今的500余人。在MAN集团一位负责拉美业务的高管看来,与巴西相比,“中国市场的表现像(巴西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