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商贸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010-10-8 20:3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一、我市商贸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巢湖市不断深化商贸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建设,努力繁荣城乡市场,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较大型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商贸服务业网点500多个,已基本形成了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并存,以批发、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构建起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和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基本满足全市各类、各层次生产和生活的需要。2009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1、流通企业数量日益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我市各类商贸流通企业1442个(其中零售企业690个、批发企业492个、住宿餐饮企业260个),资产总量为63.2亿元;各类商业网点4.7万个,营业面积576万平方米,就业人数6.89万人;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68个,经营面积708万平方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7个,经营面积26.5万平方米;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商贸流通企业30户,其中超亿元的企业14户。巢湖安德利、庐江百货大楼、无为隆兴超市等一批本土零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基本形成。根据优化城市商业布局的需要,将城市商业划分为四个层次:一主,即一个城市主要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位于市中心人民路商业中心区;一次,即一个城市商业次中心,位于半汤政务新区区域;两片,即两个城市片区性商业中心,分别位于东塘圩片区性商业中心和贾塘圩片区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即城市居住、教育、工矿、行政办公等社区性商业网点群。
3、流通业组织化水平大幅提高。巢湖流通业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加快传统型商业向现代化流通业转变的步伐,实现了流通业经营结构、业态结构、布局结构的升级优化。通过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经营集约化水平和流通业组织化水平迅速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市连锁商业网点发展到2300多个,连锁经营年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以上;流通业企业规模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4、流通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新型业态得到发展。近年来,江苏苏果超市、上海华联、联华超市等国内知名连锁经营企业,纷纷到我市发展加盟连锁店或开办大卖场,已在我市四县一区发展了几十家连锁超市。此外,一批国内外著名连锁经营企业纷纷入驻我市,如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已于今年8月5日正式开业、合肥百大集团、江苏时代超市也即将开业;大润发、家乐福、乐购等国外知名零售企业竞相考察我市,洽谈投资事宜。
5、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为统筹城乡发展,开拓农村市场,服务“三农”,建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我市从2005年起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有17家企业投身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中来,截至2009年底,全市建设或改造日用消费品和农资连锁农家店1023家,配送中心25个。初步建成以乡镇为骨干,农村店为支撑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有力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二、我市商贸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区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不合理。市区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特征为“内密、中疏、外稀”。“内密”指老城区范围内商业网点密度最大,其中巢湖路、人民路、东风路等区域每百米拥有商业网点数量接近20;“中疏”老城区边缘区域商业网点分布较散,百米密度为5—10,没有发挥集聚效应;“外稀”指城区外围区域网点稀少,甚至没有,主要是指半汤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园区,贾塘圩区域;商业网点空间分布不均衡。
2、商业集聚功能较为薄弱。市区商业发展呈现出“有名店,无名街、无名区”的特征,商业网点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不高,如商之都、安得利购物中心都只是单体发展,周边商业业态不完备,缺乏与之相关的配套商贸服务业设施,无法带动周边的商业发展,对周边辐射能力较弱,中心商圈至今尚无形成,从而导致巢湖市商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3、市区商业景观不佳。市区除了正在建设的人民路商业步行街聚集区外,其他的商业多为沿街开设的各类店铺,业态较为混乱且档次不高,商业建筑风格无序,休闲空间不足,缺乏有特色的商业景观,制约了巢湖市商业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也难以体现巢湖市城市性质。
4、社区商业发展缺乏规划。社区商业网点较多,但规模、经营档次不高,基本以“底商”模式为主。社区商业规模与我市常住人口对比,缺乏合理性,使得社区商业难以维持发展,尤其以在建、新建小区预留的商业面积为甚。已有社区商铺出租率低,新建小区商铺入住率低,总体呈现社区商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5、旅游商业有待提高。2008年,我市接待的境内游客为431万人次,按旅游总收入25.1亿元计,游客人均消费为532元,较全国旅游人均花费低199元,在安徽省17个地级城市中排名14。同时,在针对满足游客消费欲望的商业服务能力、与旅游产业相匹配的商业网点及相关旅游产品设计和推广上都存在问题,使巢湖市与部分国内、省内旅游城市相比,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明显偏低。
三、关于发展我市商贸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1、用足用活国家政策,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充分利用“家电汽车摩托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刺激农村消费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繁荣城乡商贸流通业。
2、加快城市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商贸招商。重点推进核心商业示范街区建设,加快建设人民路商业步行街,使其成为特色鲜明、商贸业繁荣的城市商贸服务中心。围绕商贸重点项目建设,编制重点招商项目,主动开展招商工作。通过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新办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新兴百货店、连锁餐饮店和大型专业店等新型业态,促进我市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
3、培育商贸龙头企业,增强龙头带动作用。择选一批发展优势和潜力突出的商贸服务企业,作为市级商贸服务业重点扶持企业,带动提升全市商贸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并争取进入省级服务业重点扶持企业。在政策、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贸服务业龙头企业。
4、整合区域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各类市场。充分利用我市沿江岸线资源、交通路网便捷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互通互联,加速融入长三角物流圈。同时,结合皖江城市带总体规划,规划一批具有辐射功能的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并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引进一批管理先进,经营理念独特,能够辐射区内外的大型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
5、鼓励商贸骨干企业进入社区,发展社区商业。一要以开展社区“双进”工程为抓手,组织开展“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积极引导骨干商贸服务企业进社区开办超市、餐饮、洗染等连锁店。二要引进早餐工程企业,进驻社区开办早餐连锁销售。三要通过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实施家政服务工程,推动各种便民服务网点进驻社区,进一步促进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推动新型商贸服务业发展,方便城市居民消费。
6、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一是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通过支持商贸流通骨干企业科学选点、合理布局,全力鼓励支持企业深入乡村建设高标准的农家店,将现代经营理念、营销方式与连锁网点由城市延伸至农村;引导企业按照标准申报建设配送中心项目,督促企业提高商品统一配送率,尤其要提高加盟店商品配送率,逐步提高现代农村流通网络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二是鼓励企业争取申报“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等项目。支持企业建设和改造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县乡农贸市场,积极申报“双百市场工程”,引导市场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紧密联系,提升市场服务水平,重点从冷链(注:指敏感性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始终处于预先制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废弃物处理等准公益性设施和交易厅棚、仓储物流、加工配送、分捡包装等经营性设施方面加强改造和建设,逐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农贸市场为基础,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组织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强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对接,积极申报“农超对接”项目,引导建立直接供应超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共同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
7、建议加大对商贸服务业的重视程度。各级政府应在土地供应、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商贸服务业相关扶持政策,出台含金量较高的优惠政策,建立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对于管理先进、发展前景好的外来商贸类项目或专业市场不论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多少或知名度影响力,应给予同样的优惠政策。
8、建议强化保障措施,加强部门协调,切实帮助商贸流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商贸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商贸服务业决策部署、规划布局和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加强项目协调,强化市场监管,鼓励和支持商贸服务行业组建行业协会,积极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服务品牌整合以及对服务产品技术创新的研究、交流和推广等方面的作用。
(首发子站:安徽巢湖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