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城市物流特色 推动学科专业建设
2010-11-22 5:1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本报记者 李卫卫
10月底,中国物流学会通告表彰了第九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的302篇优秀论文。这些论文是在881篇参评论文中,经过层层审核评出的,淘汰率高达65.7%。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来自北京城市学院的刘璐、申健等4名同学的4篇毕业论文,全部出现在了获奖名单中。这不仅让4名刚刚毕业的学生激动不已,更让指导教师杜文龙在欣喜之余备感欣慰。
作为北京城市学院物流与连锁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杜文龙一直带领他的团队进行着物流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这次4篇论文的获奖,无疑是对这种探索的肯定,同时也更坚定了他们开展物流教学改革的信心。
明 确 方 向
据杜文龙介绍,北京城市学院的物流专业设立于2006年,在时间上“落后”一些,加之本科和专科当初分属于不同的学部,使整个物流学科建设无法得到跨越式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院决定对物流专业实施整合。而杜文龙就是此时进入该校,并担任物流专业学科带头人,统领整个物流学科建设。
虽然十几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物流教育领域,也算得上是经验丰富,但上任伊始,杜文龙还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坦言:“当时,学校的物流专业建设虽然已形成一个框架,但却刚刚起步,百事待兴。”但在学校和学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学院物流专业的状况大为改观。“从2010级开始,物流本专科招生实现完全统一规划和管理,几个专科班也被合并在了一起,并且重新确定了两个方向:物流师和信息化。”杜文龙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物流是一个相当大的领域,但是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来说,则一定要具体。惟有如此,才能在招生、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方面,有一定的针对性。尤其是对于专科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层次,这种细化就更为必要和迫切。
虽说在整合之后,本科和专科同处于一个专业中,但两者不管是在培养目标还是课程设置上却完全不同。杜文龙说,他们对专科的定位是培养操作型的技能人才,学生今后的职业方向主要是高级或者中高级蓝领;而本科毕业生则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
突 出 特 色
高校要想办好物流专业,首先必须找准自己的特色,同时,通过完善学科和专业建设,打造品牌院校。
北京城市学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完成专业的整合之后,为了体现自身的“城市”特色,学院将物流专业定位在了城市物流。
方向确定之后,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杜文龙说:“要主打城市物流首先就要明确城市的概念。之后才能确定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做哪些工作。”为此,杜文龙对城市物流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同时,结合相关调研及专家论证,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非常快,这就要求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重新论证,然后依照这种变化不断调整培养方案。”杜文龙说。在北京城市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定期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已经成为一项制度。“而小范围的微调是经常性的。”他告诉记者,新的方案已经逐步开始在新生中实施。
根据城市物流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该校在课程设置和设计上,都谋求与城市物流学科相对应。杜文龙告诉记者,他们经过研究后发现,城市物流学科有三个层面的支撑:一是具有牵引性质的宏观层面,主要内容集中在城市物流概论和城市物流规划两门课上;另一层面则属于物流学科的公共基础课,包括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国际货代等支撑课程;而第三层则是城市物流的特征性课程,比如冷链、特种物流、快递、配送、会展等,这三个层面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
而在教材方面,杜文龙坦言,目前第二和第三层面的教材都比较好解决,挑战最大的就是宏观层面的两本教材。因为这一领域目前几乎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或者内容可借鉴,基本要依靠自己去创造。
因此,杜文龙就重点开始在城市物流概论和城市物流规划这两个方向上进行突破。“现在城市物流的内涵分析这一课题进展已经过半,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也逐渐开始纳上议事日程。城市物流规划也已经立项,目前正在研究之中。”杜文龙说。
虽然城市物流的专业定位已经在北京城市学院确立下来,但是在杜文龙看来,城市物流虽然可以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学科,但是作为专业还稍显宽泛,可以细分到很多领域。因此,他正在考虑下一步学科的细化问题。
着 眼 就 业
虽然是一所民办大学,但北京城市学院的就业情况却丝毫不逊于一些重点院校。杜文龙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学校在就业方面的工作力度非常大。
在北京城市学院,每个专业不但配有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保姆式”的监督和教导,还设置了专业秘书。这些专业秘书既要教授专业课,同时还要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全方位的指导。
杜文龙介绍说,新生一入校,就要由专业秘书向他们讲授第一课,内容包括专业内容,目前的发展情况、未来的职业定位等;而接下来的几年中,专业秘书还要不断地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并且带领他们到实习基地参观调研、顶岗实习。
通过岗位认知、岗位实习、专业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一系列的环节,让学生和社会实践充分接触。同时,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实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同时也达到积极地引导就业,辅导就业心理的目的。
现在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对口率低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在杜文龙看来,这一问题凭借学校的一己之力还无法很好地解决,但是他仍然认为可以通过努力改善这种现状。
“其实很多物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物流工作,同他们的就业心态有直接关系。”杜文龙直言,“物流虽然是一个朝阳产业,但是它能给一个新人带来什么,作为学生一定要清楚——它给你的也许不是刚就业就能得到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而是你经过刻苦努力,个人会有一个很快的提升和发展空间,这才是物流行业的‘诱人’之处。”
在他看来,作为学校,应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内容。为此,该校物流专业在专业教育方面改变了既有的方向。
“学生进来之后,我一般会先‘泼冷水’——告诉他们物流行业的产业现状,让他们能够面对现实;同时,又不能让学生的专业热情完全冻僵。”杜文龙介绍说。他们的做法是明确地告诉学生“物流是好东西,你怎么去拿,在校期间你需要做什么,毕业之后你还要经过哪些阶段等”。这样的目的就是疏通学生与职业之间的道路,让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个大体的概念。
第 二 课 堂
为了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北京城市物流学院采取了多种做法,一方面倡导老师进行课改,改革授课方式,以学生感兴趣的点来切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以课外活动来带动第一课堂。为此,该校成立了物流研究会。作为一个由老师主导,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学术性社团,物流研究会实行项目管理制,由老师不定期地向学生介绍物流行业的前沿知识,以及自己正在进行的课题。而学生则按照项目管理制,将感兴趣的课题上报立项。通过这个组织,杜文龙希望能够培养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获得学术上的收获。“让在校生做学术研究,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实际并非如此。做研究首先要掌握一个规范的研究过程,而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引导后是能够具备这方面能力的。而学校积极推行的调研型毕业论文,也为学生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杜文龙表示。
他介绍说,虽然物流研究会才刚刚启动了两个多月,但是目前已经确立了不少研究项目,包括RFID前沿技术、会展物流、城市物流规划等,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和专业教师正在进行的课题相结合。如此一来,也就成功地把学生和专业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