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迈入物价飞涨的冬季 盘点衣食住行”涨势”
2010-11-23 3:5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无论CPI数字是大是小,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迈入物价飞涨的冬季。
当我们开始添置冬衣的时候,会在商场动辄几千块的标签前羞于止步;当我们给车加油时,宁愿像在菜场买菜一样计较不同加油站之间两毛钱的微差;而真到买菜时,我们又常常认为相对于目前的菜价,两毛钱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最后,在居住方面,虽然房价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个别回归,但租房一族仍然体会到房租上涨带来的寒意……
作为媒体,我们不仅停留在感性的体会中。衣食住行是老百姓生存的基础,也是本次记者集体采访调查的主要对象。到底涨了多少?还会不会继续涨?为什么会涨?本组报道试图从客观的角度给出理性的回答。
行 油价六年翻番 加油货比三家
在武夷路、定西路和延安西路上转了一大圈后,家住上海市长宁区的黄先生最后还是选择了离他家最远的一处加油站,位于镇宁路万航渡路路口的民营华江加油站。“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汽油价格现在太贵了,这座加油站的93#和97#汽油价格都比他们便宜。”在工作人员加油时,黄先生告诉本报记者,“想一想,还是来这儿加油比较划算。再说,现在什么都涨价,为什么不省省呢?”据悉,这家加油站的93#汽油和97#汽油分别比最高限价便宜了将近每升0.4元和0.20元。
汽油价六年翻番
黄先生的心态代表了多数私家车主和出租车司机的态度。不过,他们每月省下的钱可能再次被油价“吞噬”。根据息旺能源11月19日的统计,以10月25日为基准期,布伦特、迪拜和辛塔的加权均价变化率为4.22%,该机构分析师已经对媒体分析,“若未来一周国际原油均价不跌破82美元/桶,下周11月24日即将满足调价的条件,调价窗口再度开启。”
“如果再上调的话,那上海93#汽油就可能突破每升7元了。”当记者昨日将该消息告诉黄先生时,他无奈地想起了当初,“当时我2002年刚买车的时候,上海的油价好像连4元钱都不到。”
可查资料也显示,以北京市93#汽油为例,2004年3月的时候,其价格为每升3.46元;至2005年3月23日,价格升到3.92元;2006年3月26日,价格为4.65元;2007年11月1日,价格首次突破5元,达到每升5.34元;2008年6月,即国际油价达到创历史新高的147美元/桶时,其价格也达到了每升6.20元的新高;经过5元和6元的反复后,2009年9月1日,价格再次上涨到6.43元。而在国家发改委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中的规定再次在今年10月底上调成品油价格后,北京市93#已然接近7元的价格水平,达到每升6.92元。
单以数据进行比较,北京市93#汽油价格已经是2004年时的两倍还多。也就是说,2010年10月消费者在成品油的消费支出比2004年3月的支出多了一倍。黄先生同样对记者确认,“现在100元只能加到原先一半的油量。”
通胀与油价互为因果
“不能仅看数据比较。国内油价从每升3.46元上涨到6.92元,其实有很多因素在里面。”昨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国际油价的变化——从2004年到今年,国际油价已经翻了不止一倍。另一个因素就是2008年持续到现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比如说,大致1元左右的消费税加到了成品油价中,且国内油价紧跟国际油价的走势而变动。再次,上海和北京等地使用了更清洁的成品油,成本相较已然上升。此外,按照《成品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计算,国内油价对应的国际油价低于目前的国际油价水平。”
但林伯强坦承,不能否认中国和全球通胀因素对国内油价的影响,“但通胀因素更主要还是体现在国际油价上。进而,通过传导作用,国内油价也不可避免地受世界范围的通胀因素的影响”。林伯强同时指出,相关的通胀因素对国内油价影响的数值很难测算。
事实上,不光通胀对油价有影响,每次国内油价上调时,市场同样也会讨论高油价对国内通胀的影响。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显示,成品油价格每上调300元/吨,将对CPI有0.07%的带动。
衣 棉价三年翻倍 无奈节衣缩布
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食用农产品涨价之际,棉花价格不甘落后,在11月创下了10年来最高纪录,而相较2008年,棉价更是翻了两番。
随着制衣原料价格的上涨,服装价格也节节高升,且不少消费者已经感受强烈。
服装原料十年新高
今年以来,棉价一直处于上涨状态,进入9月中旬,棉花价格再度发力,上涨速度明显加快。
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显示,2010年9月前指数月涨幅基本在千元以内,但9月后中国棉花价格指数连连跳涨,从9月的19328元跳升至10月的24628元,上涨点数达5300元,10月底11月初,棉价涨势更趋疯狂,11月11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28级)达每吨31302元之后,创下自1999年国家放开棉价十多年来的最高纪录。
而记者发现,2008年11月20日左右,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28级)却正处历史低点,仅为每吨10395元。与此价格相比,2010年11月11日的指数价格翻了两倍有余。
棉价上涨对于纺织企业采购员来说感触最深,宁波百隆纺织有限公司采购员朱先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原料涨价其实早有苗头,我们去产区了解过,由于前两年棉花价格都比较低,棉花售价不如玉米、大豆有优势,农民宁愿种玉米、大豆,不愿意种棉花。再加上棉花生长周期长、采摘加工费人力,棉农的种棉积极性就更不高了。”
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的棉花产量是640万吨,比2008年减产110万吨,下降幅度近15%。2010年,减产状况仍在持续。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近日发布报告称,由于遭遇恶劣天气,预计今年全国棉花种植总产量636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5.5%。
而不少期货分析师则表示,投机力量也在此轮棉价上涨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少最近两个月棉价从2万元涨到3万元的过程中,很大部分是投机资金推动的。”上海中期期货棉花分析师见惊雷曾向记者表示。
高价吓退消费者
棉花价格的持续暴涨已经层层传导,不仅让众多以纺织出口为主的企业身陷重围,也让服装终端用户开始节衣缩布。
“谁也没有想到今年棉价会涨那么高,2008年4万元可以采购3万多吨原料,现在只能采购1吨多点。”朱先生说,“随着棉花原材料的涨价,我们企业资金成本急剧上升,最终不得不对下游厂商提高产品价格。”
据了解,棉花采购用到的资金大约占到企业资金成本的70%左右。大型企业对于成本的消化功能较大,宁波百隆纺织有限公司出产的棉纱价格大约上升了40%。朱先生指出,小企业消化能力低,部分企业甚至已经提价120%。
而随着棉纱等服装原料价格上涨,2010年服装价格也全面上涨。“今年无论是棉质的、还是化纤的衣服都在涨价,比起前两年来,今年涨价幅度较为明显,棉质衣服涨价最为剧烈,涨幅在20%左右。”在上海浦东新区乳山路经营服装商店的私营业主姚小姐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我们的老顾客都反映,今年衣服价格涨很多,目前销售额也受到高价抑制,比往年有所下降。”
而在上海市陆家嘴地区上班的白领付小姐也向记者反映,她2008年秋天在正大广场买了一款短款皮衣,价格是799元,今年逛街时发现,同款皮衣价格已经涨到2000元以上。
而网购一族刘小姐则表示,她经常光顾的几家淘宝网店,衣服也已经全面涨价,“往年我的服装购置费在每月500元左右,今年明显不够用,仅10月我已花去800多元购置秋装。”刘小姐感到今年冬装价格也较高,如果价格居高不下,她将考虑翻新羽绒服,不再购置新衣。
食 菜价一路狂涨 每月多花几百
“3年前,家里一个月买菜只要花二三百元,而3年后的今天,一个月下来,起码要花上七八百元。”日前,记者在上海浦东博兴路正育菜场遇到了前来买菜的冯阿姨。她告诉记者,以前大部分蔬菜只要几毛钱,而现在几乎很少有几毛钱一斤的蔬菜了。如今,食用油、肉、菜、鸡蛋、大米等日常必需品“一路看涨”,丝毫没有回落的迹象。“现在家庭主妇都不好当了。”她说。
“以前,10元能买两盒丰盛的快餐,而现在同样买两盒饭,不是分量‘缩水’就是质量下降。”冯阿姨无奈地说,现在10元在菜市场能买什么?只能买2.5斤番茄,1斤大蒜,或者3两多排骨。
她表示,之前肉比菜贵,就寻思着多吃菜少吃点肉,而现在连菜都快吃不起了。“3年前,1斤番茄只要1元左右,去年也只要2.5元,现在要3.5元至4元。”
对于菜价飞涨的原因,她也经常去问菜贩。“产地遭灾了,生产成本、运费等都在涨,菜价也就跟着涨了。”对于这样的答复,冯阿姨也疑惑“涨得太快了”。
记者随后采访了一位菜贩陈先生,他告诉记者,由于自己不是常摊,摊位费能省下一些,这样自己的菜价相对来说还便宜些,但是由于汽油价、进菜成本不断上升,成本折进去后,自己没多少钱可赚。
面对不断上涨的菜价,业内人士认为,从农产品批发市场流向农贸市场(或超市)中,多个环节成本上涨,是蔬菜价格飙涨的一大重要环节。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市场分析师马晓春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摊位非常紧缺,而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垄断定价权。“很多批发市场会采取拍卖方式出租摊位,那些稀缺的摊位会遭到哄抢,往往拍出很高的价位,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摊贩的成本。此外,一些摊贩为了能中标摊位,给管理者的‘好处费’也会纳入自身成本中。”马晓春说。
此外,他告诉记者,楼价飙涨的同时,也导致房屋出租价格大幅上扬,大大提高了摊贩的经营成本。当前,摊位费、出入费、卫生费、管理费等纷纷推高了蔬菜的“出场价”。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到位也纵容蔬菜配送公司大幅加价。马晓春告诉记者,蔬菜配送公司是衔接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终端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的纽带。一方面,配送公司方便了终端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和批发市场蔬菜的购销,但另一方面却“物理”阻断了终端市场商家对菜价信息的获得,一些蔬菜公司利用“承上启下”的优势大肆加价。“经过批发市场和配送公司等多轮加价后,最终都会直接传导到菜价上。”
住 楼市宛如过山车 大涨之后盼回归
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影响了全世界,从2008年至今,中国的楼市也未能幸免。在全球金融风暴和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交替作用下,中国楼市经历了一轮又一轮过山车式悲喜循环。
2008年下半年,中国商品房市场的销售量呈现萎缩。国家统计局月度形势报告《2008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表明,200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0.3%。随即,监管层迅速出台政策鼓励购房稳定楼市,在政策利好和刚性需求的共同作用之下,总体而言,2009年开始中国楼市持续回暖。
北京与全国房价一致
北京房价微降而后高走。2008年12月,北京房价涨幅由3月份的最高点13.8%降至1%,已是连续9个月回落。
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4%、二手住宅价格下降1.1%。2008年下半年,开发商和消费者持续博弈,“不降价”和“不买”成了北京楼市最显著的特点。
然而,随着部分楼盘降价促销,一直遇冷的北京楼市交易量开始回暖。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前十个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可以发现,从今年4月开始,全国70大中城市房价已经连续7个月上涨。北京的房价和全国“步调一致”,也是连续5个月上涨。
今年上半年开始,监管层连续对楼市进行调控,日趋看涨的房价已逐步趋于理性。11月上半月,北京共有14个住宅项目入市,成交均价16662元/平方米,与半年内所有期房项目的成交均价20076元/平方米相比,下降17%。
深圳房价大起大落
2008年金融危机最先波及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深圳。中原地产2008年的一份报告显示,4月深圳新楼供应增加,一手住宅成交量环比增加37%,但是成交均价环比却再次下滑12%至11927元/平方米,已连续两个月低于2007年5月份之后的均价水平。国土房产部门的数据显示,自2009年5月开始,深圳市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日渐浓厚,需求受到高房价的挤压。
公开报道表明,2010年春节成为近几年深圳楼市最惨淡的一段时间。在7天假期里,深圳全市新房成交量仅3套,其中13日至18日连续6天零成交,仅仅在19日里成交了3套,总成交额为535万元。
然而,深圳楼市突然出现拐点。今年3月份,深圳楼市创下“大阳春”,几大中介公司的二手住宅成交量都创下历史最高,成交价的涨幅也较为明显,世华地产成交系统的数据统计显示,3月份二手住宅成交均价达12720元/平方米,环比上涨9.13%,同比2009年3月份涨幅更是高达27.66%。从8月开始,一手房销售徘徊不前的情况开始有所突破。深圳市国土规划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市8月共成交新房2971套,比7月猛增76.7%。进入“金九银十”以来,深圳新房的成交量在沉寂了半年后更是出现了“井喷”。深圳房地产信息网监测数据显示,9月6日-12日,深圳的新房成交量为1071套,环比大增25.7%,成交金额17.7亿元,这也是新政以来深圳市新房周成交量首次突破千套。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调控政策目前日趋稳定,市民观望心态逐渐缓和,楼价正在理性回归。上周深圳全市一手房成交均价为18838元/平方米,环比跌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