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浙江路政”品牌服务 “畅通浙江”建设
2010-11-23 20:2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近年来,我省路政部门按照交通运输部“三个服务”和省委省政府“推进三大建设、打造畅通浙江”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大路网、打造五型路”的目标,以建设“浙江路政”品牌为载体,以加强路政法制建设、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加强标志标线管理、规范路政执法和强化队伍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路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出色完成保护路产、维护路权、维持秩序、保护权益的中心任务,为保障全省公路安全畅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浙江路政”品牌的内涵与目标
为提高路政管理科学发展能力,不断扩大路政影响,提高路政执法权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我省2008年谋划、2009年正式启动“浙江路政”品牌建设活动。“浙江路政”品牌是指浙江公路路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创新管理手段、优化管理方式、提升管理能力、提高管理质量,向社会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浙江路政”品牌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六大体系。一是建立结构完整、配套完善、严密有序、层次分明的法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程序规范、执法文明、廉洁高效、公平公正的执法运行体系。三是建立覆盖城乡、安全便捷、优质高效、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建立架构科学、监督有力、评价客观、群众参与的监督评价体系。五是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装备精良的队伍保障体系。六是建立特色鲜明、载体丰富、交流活跃、精品迭出的文化建设体系。
“浙江路政”品牌建设的目标是:紧紧围绕打造“五型公路”的中心工作,通过品牌建设活动的开展,打造一支“纪律严明、执法文明、管理一流、保障有力”的路政管理队伍,实现管理队伍高素质化、管理手段法制化、管理装备现代化、管理水平一流化,努力使浙江路政管理工作的认可度、影响度、美誉度走在全国前列。
二、“浙江路政”品牌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一)抓法制,重规范,构筑品牌建设制度基础
一是不断完善路政管理地方性法规。省人大常委会及时修改《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明确村道路政管理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并明确税费改革后路政管理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二是逐步健全路政管理地方性规章。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浙江省收费公路管理办法》,明确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责任主体、经费来源、管理职责及收费公路路政管理相关事宜。修订《浙江省高速公路运行管理办法》,为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提供更为明确的制度保障。
三是着力完善路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浙江省公路路政车辆管理办法》、《浙江省公路超限运输检测站管理办法》、《浙江省交通标志标线管理办法》等35个规范性文件,对路政管理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统一规范。
(二)抓业务,强服务,提升品牌建设核心形象
1.深入推进长效治超。按照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我省坚持立足源头、依法严管、标本兼治、长效治理,并在具体工作中“突出两项制度落实、优化治超网络布局和强化联动执法”。突出两项制度落实:一是政府治超工作考核制。通过努力,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车辆超限超载长效治理工作的通知》(浙政办〔2009〕185号),将治超工作列入平安县(市、区)创建的考核内容,明确市、县(市、区)长为行政区域内治超工作第一责任人,并保持有效运行。二是交通建设项目调控制。采取对治超不力的县(市、区)暂停安排两年交通建设项目的调控措施,强化治超工作。
优化治超网络布局:一是布点调多。根据全省路网成网贯通、日益发达的趋势,科学确定超限运输检测站点,优化站点布局。将19个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收费站改为治超站,目前全省共有79个治超站点(44个固定治超站、16个联合检查点)。二是方法调优。在依托固定超限运输检测站的同时,强化流动治超,发挥其灵活高效的作用。
强化联动执法:一是加强省际联动,建立相邻地区治超信息互通机制和突发事件联合整治机制,有效打击暴力冲卡、恶意堵塞公路等违法行为,会同兄弟省市联合制定《华东片区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联动机制》;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加强沟通协调,确保路政、交警路面执法力量到位。公安部门在治超站点设置公安交警执勤室和派出所值勤室,和路政部门对“黄牛”和暴力抗法者进行严厉打击。自集中治超以来,全省共拘留“黄牛”120多人,7名暴力抗法者受到刑事处罚,有效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维护了治超工作秩序。
此外,我们强化对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等世界级大桥的治超管理,积极探索治超管理新模式。目前,杭州湾跨海大桥超限率仅为0.2%左右。有效保障了世界一流大桥的安全畅通。自集中治超以来,全省共查处超限超载车辆61万余辆,对38万余辆超限超载车实施就地卸载,卸载吨位363万余吨,约占全国比重的8%。目前全省公路平均超限率下降到4.3%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对于我省这个物流高度发达的省份来说非常难能可贵。
2.不断提升交通标志标线的管理质量。按照部的统一部署保质保量完成国高网和省高网命名和编号调整工作,并同步优化普通公路、市政道路指向高速公路的指路体系。在会有关部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全省753公里高速公路进行科学提速,平均提速20公里。启动国省道限速标志调整工作,试行按车型设置标志速度。近年来,会同省公安厅、安监局每年完成100个事故多发点段整治。据统计,2009年事故多发点段的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402人、事故发生起数同比下降19%,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
3.大力开展路政宣传和文明创建工作。以每年4月份的“路政宣传月”为载体,在全社会深入开展路政宣传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标杆示范作用,深入开展规范化路政大队、中队和人民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创建活动;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开展“十佳路政队”、“十佳路政队员”双十佳评比活动。文明创建取得丰硕成果,杭州市高速路政大队等21家单位被团中央、交通运输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4.不断提升路政管理应急处置能力。从2008年初的抗冰雪保畅通、到千里驰援抗震救灾、再到奥运安保和世博安保,路政队伍经受了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严峻考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展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和良好的队伍素质,锻造了一支拉得出、打得响、打得赢的队伍。
(三)抓装备,提能力,强化品牌建设基础保障
一是科学确定装备配备规划和标准。全面规划基层路政中队布局和中队管理用房建设,出台《浙江省公路基层管理单位业务用房管理暂行办法》和《浙江省规范化路政中队创建方案》,以中队规范化创建为载体,全面提升基层路政中队的装备配备水平。全省路政大队、中队统一应用“浙江路政”品牌标识系统。
二是切实推进路政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应用公路路政管理系统、路政巡查车辆GPS卫星定位系统、交通标志标线管理系统、超限运输联网查询系统和超限运输检测站远程视频监控等信息化管理系统。2007年11月2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了我省信息化治超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全面启用“96266”全省公路路政管理统一电话。建成1个省级指挥中心和11个市级路政监控指挥中心,试点建设4个县级路政监控指挥中心,通过一个电话架起路政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沟通桥梁,将96266打造成集投诉受理、路况咨询、抢修救助、信息发布于一体,覆盖全省的公路综合服务平台,在春运保畅、公路抢修、事故处理、政策咨询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小号码,大服务,大品牌”的职能定位。
(四)抓队伍,练素质,强化品牌建设人才保障
一是严格人员准入制度。规定高速路政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普通公路路政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35周岁以下。新进路政人员原则上必须是法律和公路工程专业,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目前,全省3708名路政人员已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要求。
二是严格教育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全员轮训活动”,确保每人每年不少于7天的培训。分主体、分业务举办新增路政人员、路政支队长、大队长、中队长、交通局长路政管理、标志标线、路政许可与信息化等培训班40余期,每年培训人员达4100多人次。增强队伍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和谐执法和廉洁自律等四种意识,提升队伍的开拓创新、应急处置和综合协调能力。
三是严格廉洁执法制度。强化廉政执法,深化反腐倡廉,开展“作风纪律专项整顿教育活动”;开展岗位廉政责任风险排查制度,全面加强执法队伍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严格执法管理标准。出台《浙江省公路路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浙江省公路超限运输处罚标准》等文件,细化处罚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的使用。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按照交通运输部《“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及应急保障发展规划》,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坚持转型发展的工作主线,在建立六大体系的基础上,努力建立健全六项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规范执法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治超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标志标线规范化管理机制;四是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机制;五是建立健全管理装备保障机制;六是建立健全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浙江路政”品牌建设,把“浙江路政”品牌做优做强。(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省公路管理局局长 李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