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敌”之心不可有
2010-11-24 7:3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枭冬
在中汽协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中,笔者看到,截止到今年10月,自主品牌总共销售汽车503.81万辆,占到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5%以上。相比较之,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则分别销售217.86万辆、160.96万辆、114.42万辆、83.68万辆和29.33万辆,占1~10月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9.62%、14.50%、10.31%、7.54%和2.64%。
毫无疑问,自主品牌近两年取得的进步相当不俗,不止在销售数字上一路飘红,更在用户口碑上赢得满堂彩。一位朋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自主品牌汽车甚至博得了众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不单很多国家陆续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出口国,在国内生活的很多 ‘老外’开的也是中国制造,像哈弗这款SUV就很受欢迎。”
当然,现有成绩的取得,有赖于有很多客观条件的 “辅佐”:比如自主品牌过于依赖中低端市场的产品结构,恰好迎合了当代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和购买条件;自主品牌汽车的产品品质越来越好,性价比越来越高,服务也越来越完善;政府在政策上最大限度地为自主品牌车企谋求便利和发展空间,国人对民族品牌的信赖感也越来越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自主品牌的大热。
只是在感到高兴的同时,笔者却也感到有些忧虑。这种忧虑一方面来自自主品牌汽车这几年来拼命想要跻身中高端市场,但却往往 “有去无回”,收获不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开始打自主品牌的主意:有的通过降价掠夺中低端市场,有的通过推合资企业的 “自主品牌”——享受政策优惠的同时,也能减少占领中低端市场的成本。
而最致命的,其实还不是这些来自外部环境的竞争,而是一些车企完全未将这些新生的对手放在眼里。比如笔者日前听到某自主品牌汽车相关负责人直言到:所谓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不过是迫于无奈,按要求办事,做做样子罢了。
在这几乎轻蔑而不屑的态度背后,除了能窥见自主品牌的无限自信外,也充分暴露了其 “轻敌”之心。
所以,笔者希望,这样的说法最好是句戏言。否则, “骄兵必败”的古训怕要再度应验,自主品牌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也可能在朝夕之间覆水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