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转方式中求突破
2010-11-27 19:5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转方式、调结构”已刻不容缓,是临沂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必由之路,这已成为临沂人的共识。
“不转不行,不调更不行。怎么转,又如何调,各有选择和侧重点。”临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杜德昌在谈到当前的转方式调结构时认为,“转调”过程中对方向和着力点的选择尤为重要。而且,在他看来,让群众受益是“转与调”的最终目的。
将现代物流作为突破口
市场兴,百业兴。相对于临沂而言,选择服务业中的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不失为一种战略性的科学选择。
穿梭于汽摩配城、灯具城、小商品城、教育用品等商城,繁荣的市场贸易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顺承“物流天下”的美誉,三大物流基地里1000多家物流公司纷纷进驻,商品贸易覆盖全国各地和30多个国家、地区,仅去年一年城区市场交易额就实现820亿元。
如今的“临沂批发城”已经成为临沂市发展的强力引擎。
临沂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刘纪民认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实现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以服务业为突破口,以商贸兴城惠民实现服务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无疑是临沂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
刘纪民分析说,现代物流业能给临沂带来更多的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让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快速发展。依托现代物流中先进的区域信息网络对经济的协调和管理,还能进一步改变产业发展的资产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促进临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抓住了服务业,就抓住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显然,在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中,临沂打得有声有色。“临沂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7.7%,城区市场交易额今年有望接近1000亿元。”刘纪民很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发展前沿
在临沂,“转”、“调”大戏精彩纷呈。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临沂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山东省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在“保增长”的过程中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把危机的多重压力转化为调结构的动力。
2009年,临沂市政府制定实施了《八大支柱产业及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明确了每个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今年年初,全市深入开展了“加快工业发展年”活动,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04.5亿元,增长17%。
在转方式调结构这场战役中,临沂始终坚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最前沿来推进。杜德昌对记者说:“这是临沂工业改变滞后局面的捷径。”临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所突破:在新能源领域,自主生产的电动客车已开始批量生产,巨皇太阳能公司启动建设国内首座单一式光伏跟踪电站;在新材料领域,产学研合作打造全国重要的镁产业基地;在新医药领域,以鲁南制药、罗欣药业为依托,临沂创建了国家级原料药生产基地。
让群众受益是“转与调”的最终目的
城镇化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保障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近年来,临沂通过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拉开了以沂河为轴的城市发展框架。围绕打造中国现代商贸城目标,临沂市将老城区一批党政事业单位搬迁至北城新区,腾出空间改造提升大商城,
由此分离、发展起了68处专业批发市场,带动临沂大市场内 90%的板材、80%的塑料制品、50%的玩具和灯具产品等,成为江北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
2003年以来,临沂市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城镇化增速,带动城市人口规模发展到152万人,主城区面积扩建为156平方公里,成为鲁南经济圈和苏北最大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崛起于三河之滨的北城新区,面积达到23.7平方公里,为改造提升老城区搭建了新平台、拓展了新空间。
近几年,临沂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去年达到46.4%,每年创造约280亿元的需求。得益于城市化的推动,临沂高新区面积也扩大一倍,环境焕然一新,吸引了一大批以新能源、新医药、新信息、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落户,为临沂的转方式调结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杜德昌指出,临沂将按照主城区“南工、中商、北文”的功能分工,突出生态、商贸、文化特色,坚持以水为魂、以河为轴、开发两岸,加快把临沂城建成鲁南苏北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6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
在杜德昌看来,城市功能的改善,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真正的受益者是群众,这也是“转调”的最终目的。
作为革命老区的临沂,文化产业也悄然兴起,尤其是红色文化尤为突出。去年,全运会唱响了《沂蒙山小调》,电视连续剧《沂蒙》和实景演出《蒙山沂水》都获得国家大奖。今年,《沂蒙红嫂》、《浴血渊子崖》等一批作品将陆续推出。临沂顺势而为,变红色文化资源为红色文化产业,实现老区红色历史的新价值。
无论是转还是调,临沂都在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刘纪民告诉记者说,当前,临沂正按照《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加快培育板材、工程机械、园林机具、电动车、复混肥等20个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
刘纪民表示,“十二五”期间,临沂将在商贸物流、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发展上力求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方面力求实现更大的突破,在文化旅游、金融产业发展上力求形成产业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