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交通资讯

青兰高速公路陕西境建设纪实

2010-11-4 16:0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靓延安 新陕西 
  (一)这里,是让人心血澎湃的红色圣地。中国革命的火种在此保存,最终星火燎原。 
  这里,也是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6个国定贫困县,近百万贫困人口,聚焦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热切的目光,老区腾飞是唯一话题。 
  无路可走,有路难行,曾经是延安的交通隐痛。 
  纵横的沟壑、连绵的丘陵禁锢了人们的双腿和大脑。作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延安公路,多年来低水平缓慢发展,基础薄、规模小、等级低、路况差。民歌里唱道,“你在山上我在沟,拉不上话儿招一招手”,其凄苦之音,因路而发。 
  改革开发后,延安公路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后,陕西高速公路建设主骨架向陕北延伸,同时,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并向革命老区倾斜,这些,都为延安地区加快交通建设提供了新契机。 
  高速公路发展迅速。2003年9月,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因其是老区第一条高速而备受瞩目。2007年9月30日,黄陵至延安高速建成通车,其间车程缩短到三小时。同日,榆林至陕蒙界高速公路也建成通车。至此,约700公里的陕西北部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一改陕西交通主干线东西强南北弱的面貌。此后,青兰高速陕西境试验段、延安至志丹至吴堡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初步统计,延安已建、在建高速公路超过500公里。 
  农村公路齐头并进。近四年,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2.42亿元,为“十五”的1.7倍。18000多公里农村公路串村连乡,群众出门上公路,抬腿上班车。 
  “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已成为歌声里的回忆。 
  (二)延安,是一张岁月积淀的珍贵名片,闪耀着革命的红,果木的绿,矿产的黑。 
  了解了延安,就了解了陕北;了解了陕北,也就了解了中国。 
  交通面貌的焕然一新,为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陕北跨越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高速公路沿线,一个个抽油机不时从眼前闪过,一个个矿井让人眼热,天然气管道通到了北京。 
  高速公路打开了人们封闭的心灵,他们思谋着如何让延安走得更远:做“强”以油煤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做“优”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做“精”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产业。 
  仅2009年,延安地产原油达到886万吨、加工964.7万吨,煤炭产量2030万吨。子长和黄陵煤焦化、华能延安电厂、黄陵煤矸石电厂、安塞40万吨天然气液化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这一年,也是建国以来延安项目数量最多、投资最大的一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21亿元,人均GDP居全省第二位。 
  青兰高速所穿越的宜川、洛川等四县,蕴含吩咐的煤炭资源,还是全国烤烟生产基地、全球最佳果品优生带。延安市副市长郝宝仓介绍,每亩苹果年收入可达2万元,是果农的“金蛋蛋”。目前,全市苹果面积累计达到280万亩,占全国的7%、全省的33%,总产近200万吨。 
  去年,延安旅游实现综合收入54亿元,增长37%。完成了爱国主义“一号工程”建设,整修了13处革命旧址,加快黄帝文化园区、黄河壶口瀑布等景区建设。如潮的人流在接受红色洗礼的同时,惊讶地发现,延安新了,绿了,美了。 
  如今,逐渐富裕的老区人民唱起了新歌,“黄土窝里建新家,高速路连接北京城”;“妹子你跟着哥哥走,咱的好日子才刚起头”…… 
  黄土窝里筑青兰 
  (一)当地的黄土,“土性”无常:远看是土,一捏成泥。老乡说,泼去一盆水,冲出一条沟。 
  羊泉隧道是黄土隧道里的一个特例,曾历经4次冒顶、8次塌方、6次涌泥,90天没有一米进度。这样的隧道,连中科院院士也称“没见过”。 
  今年3月底,羊泉隧道4个工作面全部塌方。当时,安全员发现掌子面出现裂缝,有小土块开始下掉,马上提醒工人撤离。就在工人从掌子面下到地面的十几秒里,一股泥浆像牙膏样全断面喷涌而出。“20多工人在前面跑,泥在后面追。”工程科科长吴慧彦讲述当时的现场。3000多立方米的涌泥把隧道堵得严严实实,已经施工完成的钢拱架支护被破坏,隧道顶的苹果园里出现了一个直径约30米、深度约5米的大坑,而且大坑边缘距离县乡公路只有15米距离。 
  青兰高速共有黄土隧道8座,羊泉隧道是控制性工程,长6.1公里,处在地下水位线以下,含水量高达28%。考虑到黄土隧道土质疏松,容易塌方,一进场,青兰管理处就成立了决战羊泉工作领导小组。也果如建设者预料,自施工开始,羊泉隧道就陆续出现过大小不一的冒顶、涌泥等事件,都因技术、安全等应对措施得当,很快度过难关。 
  经过专家咨询论证,建设者在治理涌泥中采用了修海底隧道的设备、技术。吴慧彦介绍,要先在突泥处打一道混凝土止浆墙,把泥封住;然后在墙上向突泥方向打孔,开始全断面放射状高压注浆,旨在把里面的黄土挤密实不再外涌。 
  然而在实际治理中,建设者要根据具体情况、施工经验不断调整方案,比如,止浆墙得做多厚?洞体里的淤泥有多深,得注浆多少才适度?从涌泥之日起到重新施工,治理期近三个月。 
  (二)筑路是一项复杂的情感体验。没有人不说苦的,“苦得想骂人,想撂挑子不干了,苦到愧对亲人。” 
  也乐在其中,有成长感、成就感、奉献感……这乐,人不知自知!(工人语) 
  王军,青兰管理处计量工程师。毕业于长安大学公路专业,年龄不大,却较迷信,“我们修路架桥,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话语间透着热爱。他说青兰建设是个实战性强的大课堂,自己若固守课本而不实践,纵然大学毕业也只能算不及格。第一次参建了高速公路项目后,他给自己打了60分。青兰是他参建的第二个项目,他打到80分。他说,这多得20分里,包含业务的熟练、能力的提升以及对行业的熟悉,“当然,我的提高不能和处里的‘老将’们比。” 
  青兰管理处80余人,工龄10年以上的“老将”20多人,初出茅庐的小将有40多人。老将运筹帷幄,指挥协调;小将们冲锋陷阵余人翼渐丰。比如,仅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应用,就达11项。其中一项研究,是给路面铺上“电褥子”:在中面层和上面层之间铺设电热丝,一通电,冰雪迅速消融,雨雪天气隧道洞口的防滑不再是难题。此技术属陕西首例,课题叫《沥青路面主动融雪化冰技术研究》。 
  如今,长192公里的青兰高速即将通车,不少人感叹,只用了两年,快!时间是怎样抢出来的?请看几个镜头: 
  --零下26度的气温,直罗项目组工人野外钻机打孔,清鼻在嘴唇上结了冰,手脚冻得像面包。一工人干活时摸了下耳朵,就掉了一块冻疮。 
  --路基23标经理饶有意在电话里训一队长,训着训着对方没音了,饶有意窝着火跑过去一看,队长已经累得晕倒了。 
  --直罗项目组组长李创军一年只回一二次家,无法照顾孩子,也无法对父母尽孝。他老父亲感慨:我怎么把你供出去了?老人想念儿子。 
  在陕西高速公路向3000公里迈进的历程中,这样的人很多,这样的事很多…… 
  “王常务”小镜头 
  青兰管理处谁最忙?包括处长孔庆学在内,都说是“王常务”。 
  “王常务”本名王军礼,是管理处常务副处长,分管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房建绿化及环境保障工作,同时处里的日常开支、计量支付等均须经他签字。 
  设常务副处长,实行两支笔“双签制”,是青兰管理处的一个亮点。孔庆学说,“王常务”由我直接任命,有老王在前面把关,我放心。 
  对于“一笔”在握,老王说,自己多一份责任,管理就少一份风险。比如资金周转上,由于工程加快,施工单位报来的借款额,一般都超过了计划数字,但打回去让重新上报,手续繁多、误时。他就得和工程部、财务部反复核实,将其控制在可支付范围内。 
  不少人都知道,老王今年只休息了一天,其实是半天。当时,洛川县厢四川林场发生火情,管理处紧急调动了四个标段400多工人扑救,正在休假的“王常务”,火速从延安赶往现场指挥。由于扑救得力,没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林业部门对此非常感谢。 
  干工程多年,老王感慨,朋友越来越少。人家的电话、短信,不能及时回复,聚会也经常参加不了。问他能喝酒不,说不行,肾上长了良性瘤,一直没时间手术。但因工作而醉酒的二三事,他记得。也因工作,他生平第一次在公安局的传票上签字。 
  细说一件。由2000多万元耕地占用税而起。按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不用缴纳该税款。去年国家土地政策稍有变化,宜川县公安局据此送来传票限期缴。为了此事,老王与同是一村的县长坐到一起。借着乡党的名儿,老王敬酒,县长压酒。那天老王最少喝了一斤,大醉而归。 
  县上的催缴力度也减了不少。最终,管理处和省厅几经协调,延安市政府发文,通知暂缓缴纳该税。 
  这几天强降温,老王冷得不行,妻子托人捎来了棉衣。在家里,老王是个“三不顾”。大事小情顾不上,孝敬老人顾不上,孩子的教育和工作顾不上,一切推给妻子。由于常年不在家,儿子自小和他交流甚少,父子之间最近的一次通话在两周前。“儿子争气,靠上了公务员。” 
  老王说,他对家里的唯一贡献,就是落实了曹森书记在全省项目长及家属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工资如数上交。他语带愧意…… 
  青兰路上赤子情 
  (一)青兰处处长孔庆学有个“三不”论工作法: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躲,应该解决的事情不推;难办事情不一口回绝,在政策范围内适度解决。 
  工作效果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三个月,青兰管理处完成了全线1.5万亩土地的征地清表工作。再三个月,完成全线584户民房8万平米的拆迁,迁移各类杆线240杆公里。 
  其速度之快,得到了厅领导和陕西交通集团领导的好评。问青兰人有啥“拿法”,说没啥,就是把好事办勤,把好事办实在。在此略述一二。 
  自加责任:帮助农民卖苹果。征迁时,当地玉米、水稻、苹果即将成熟,尽管征用农民土地有补偿金,但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管理处发动标段帮群众销售苹果。果商收购时,标段又给与每斤1至2角的补偿,使征用果园的苹果能迅速销售完。 
  以多换少:花费30多万元抽灌水稻。在直罗,由于施工中断了群众的灌溉设备,影响生产。建设者买来设备为群众抽灌,先后花去了30多万元,而这些水稻的全部收获价值也就3万多元。这事做得似乎“不值得”。直罗项目组组长李创军的理解是,不能伤民心。在富县,为了保障万亩稻田在育秧期的灌溉用水,建设在恢复灌溉设施的同时,又购置了抽水设备36台,恢复生产路16公里,派专人负责抽水,费用全部由施工单位负责。 
  助力移民:农民从窑洞搬进了楼房。管理处和市县政府对7个移民村进行了整体搬迁和集中安置,采取项目投一点,政府补偿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先后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了大村、寨子、掌里等7个移民村。 
  据不完全统计,全线利用弃土造地325亩、平整土地1100余亩,整修生产路160多公里,投资300多万修便民桥16座。 
  (二)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这是常念的“征迁经”。 
  政府支持就是群众支持。青兰的“征迁经”有自己的念法:勤走动,多汇报,不拿自己当外人。 
  孔庆学说,大事找大官,小事找小官。每月必有一天,他要到市政府“报到”;每月必有两天,到四个县政府“报到”,汇报工作进展、存在问题,请求支持。管理处延安市、县政府建立了紧密协作的关系,在征迁中加强目标监督和责任追究。 
  由于时间紧,青兰线采取了先征迁后付款的方式,因此工作很难开展。市政府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并把清表、拆迁、迁改作为沿线政府2008年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并签订了阶段目标责任书,保障了征迁工作的时效。在拆迁的三个多月里,全线各级政府每天最少开5个会,解决问题过万个。市、县纪委和监察局给项目派驻了“三问工作组”,对征迁和环境保障工作实行问绩、问廉、问效。大问题通过路地联动会协商解决,一般问题现场处理。 
  支持是互相的。在确定青兰高速富县连接线设计方案时,县政府要求和城市规划对接,并增修一座桥。管理处充分尊重政府意见,并将道路设计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由于地形限制,连接线高出城区道路4米多,管理处只得改移城区道路3.5公里,增加了洛河大桥和河堤防护工程,增加投资1800多万元。 
  根据征迁实际,管理处又逐步摸索出定期召开有市、县协调办及有关乡镇领导参加的“专题研讨会”,既对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如改河、改路、改渠、死边角地以及爆破、施工震动等做出统一部署,又对个性问题,集思广益,研究解决,收效不错。 
  绿青兰 美河山 
  (一)黄土高坡之上,干旱少雨,整天风沙扑面。这是过去的延安。如今,经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绿色成为了延安的主色调。 
  敬畏自然,呵护每一棵树木,珍惜每一片绿意,是筑路者不舍的追求。 
  谈到绿化,工程科科长吴慧彦讲了一个故事: 
  几年前,有个北京娃第一次来延安探亲,只呆了两天就闹着要回,亲戚问咋了,回答“这里的山像火烧过了一样光秃秃的,不好玩。” 
  吴慧彦说,我们一定要做好还绿自然、留绿子孙的工作。青兰高速的绿化,不停留只要绿了的要求上,而且要把绿化做细致,融入自然,不留痕迹。 
  青兰高速穿越壶口景区、黄龙山林区、柴松林自然保护区等,自然风光和植被好。尤其是富县,林草覆盖率达84%,被誉为黄土高原的“明珠”。青兰人树立了师法自然的生态恢复理念,将生态文明渗透到设计、施工的各个环节和层面。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技术,顺应自然规律,构建了多层次、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使公路完全融入自然之中。 
  要提一下厢西堡立交高达130米的边坡,其相当于43层楼高。这面不得已为之的高边坡位于青兰高速和黄延高速交叉处,原来是一座小山延伸的山腿。 
  为了修建这座两条高速全向互通的枢纽立交,按照设计要求,建设者硬是推平了山腿,才有了这块宽阔的匝道盘旋之地。考虑到高边坡的稳定性和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设者特意修改了设计方案,将平台间距从6米调整为3米,平台宽度从3米调整为1.5米。这样一来,增加了20个台阶,平台种树量增加了6000多棵,取得了最大的绿化效果。同时在坡面打孔植草,每平米9孔,孔内填营养土,种植紫槐、柠条等适宜陕北生长的灌木。 
  这一面高边坡的绿化,得到了国家环保部西北督察中心副主任王一鸥的高度评价,也被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和陕西交通集团列为高边坡专项整治活动典范。 
  (二)千年前,秦直道斩山湮谷,直抵阴山,留下了一段传奇。 
  千年后,青兰高速保护自然,为文物保护避让、改线……留下一段佳话。 
  在《青兰高速公路陕西境建设大纲》里,有一章专门讲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对施工中的防止植被破坏、乱砍滥伐树木等,大纲都有详细规定,并对违反者设有处罚规定。 
  在黄龙山林区施工时,建设者和一株高龄过百年的古松树不期而遇。虽然从省林业厅了解到,该树并没有被纳入保护范围,但管理处还是决定妥善移栽古树。迁移那天,当地的农民工还请来了法师,给古树披红挂彩。为了这棵树,管理处先后动用了大型机械3台,人力30多,支付费用15万多元。 
  如果说,移栽古树体现了建设者对自然的敬畏,而为文物保护让路则是建设者对历史的尊重。青兰高速沿线古战场、近代战争遗址和红色景观遗址较多,建设者在委托文物部门勘测发掘时,积极主动地进行避让和改线。 
  直罗路基27标在施工中,发现了秦直道,专家考证后说这里很可能是秦直道的一个驿站,对研究秦直道和秦文化很有价值。据了解,700多公里的秦直道,在富县境内达125公里,占全程的18%。为了保护文物,施工单位停工半年等待改线。1.8公里的改移路段,增加了1亿元的投入。此后,富县秦直道遗址考古项目高票当选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建设者的“让路”功不可没。 
  类似的事情还有。直罗镇有直罗战役旧址,设计时无法避开,就采用打隧道的办法解决。宜川户口瀑布景区,原设计线路离景区还有一段距离,建设者们从发展旅游产业考虑,增加了数千万元的投资,修成一条直达景区的连接线,并将原宜川至壶口的二级公路拓宽。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