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国产船机应把握重点技术方向
2010-11-9 11:3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要实现《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使中国成为船舶柴油机和动力装置的主要生产国”的目标,未来10年,我国应开拓国产船机技术发展新思路,着力把握好重点发展的技术方向,加大国产船机的研发力度。在近期召开的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2010年大型综合学术年会上,两位船机专家——711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冯明志,711研究所原总工程师、研究员李国瑞阐述了上述观点。
冯明志、李国瑞认为,随着造船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在以船用柴油机为主体的船舶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在船用柴油机产品领域,我国初步形成了柴油机及其配套件的研制体系和产业格局,基本具备了中速柴油机的研发和高、中、低速柴油机整机及部分配套件的生产能力。
但是,我国柴油机产品的整体研发水平与国外知名先进柴油机公司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生产的柴油机主流产品均是国外专利许可证产品,发展受制于人;柴油机配套件生产布局和生产能力不能满足柴油机整机厂的发展要求,部分关键配套件依赖进口;柴油机生产模式还延续过去多品种、小批量的小而全模式,未能形成行业整体供应链配套的规模生产模式,整体的赢利能力较低。
2008年世界主要船用低速柴油机企业生产能力排名情况显示,我国沪东重机、大连船柴、中船三井、宜昌船柴的排名分别为第5位、第6位、第8位、第12位。而国产船用低速柴油机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有所下降,2001年为70%,2003年为45%,2006年为47%,2007年和2008年也只超过50%一点。这表明我国船用低速柴油机市场有近一半被外商占领。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船用柴油机和动力装置行业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其中结构性矛盾是行业的重大问题,集中反映在研发能力薄弱、产能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方面。例如,我国存在着造机同质性较大和集中度低的问题,通用产品和零部件的开发生产能力过剩且分布在几百个企业中,与日、韩的差距较大。
近几年,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船级社协会等机构密集地推出了一系列有关节能、减排、安全、环保、质量要求的新规范、新标准。目前,在船用柴油机和动力装置技术方面,我国应对新规范、新标准的技术储备几乎为零,不仅落后于欧、美,还远远落后于日、韩,使我们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中国企业将面临重大考验和挑战。
根据《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冯明志、李国瑞建设性地提出了今后10年我国船机业的发展新思路和重点发展的技术方向。
新思路是:攻克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和工艺难关,进一步提高柴油机配套件的国产化率,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国产化部件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引进专利技术的改进和二次开发,研究我国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需要的关键技术,重点开展船用柴油机电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并进行试验验证,具备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柴油机电控系统及节能减排动力装置能力;深入开展自主知识产权船用中速柴油机系列化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全面掌握中速柴油机整机设计技术;适时开展小缸径船用低速柴油机关键设计技术及试验验证研究工作,为未来低速船用柴油机的设计开发奠定基础。
重点发展的技术有5个方面:一是,全面掌握船用中速柴油机的总体设计技术和各个分系统的设计技术。业内应以与国外设计公司合作开发船用中速柴油机为契机,通过学习,梳理出设计方法,熟练运用各种计算和设计工具,掌握设计技巧,具备自主设计各种用途和满足国际排放法规要求的新型船用中速柴油机的能力。二是,研究并初步掌握船用低速柴油机的总体设计技术,通过消化和分析已引进的国外最新一代许可证产品,从中梳理出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实现途径以及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开展自主品牌船用低速柴油机研制的前期技术论证和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工作。三是,研究并掌握船用柴油机零部件的专业化制造技术,以引进许可证产品的技术为基础,通过材料分析技术、本土化工艺设计和产学研合作研究,形成这类部件的批量化制造能力,大幅度提升整机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四是,研究并掌握柴油机智能化核心控制单元的技术性能和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完成大功率低速柴油机智能化控制系统样机。五是,研究并掌握船用柴油机节能减排技术,满足越来越严格的船舶排放国际新规范、新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