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企船板研发相对滞后
2010-12-15 9:0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国内钢铁企业对船用钢材的新技术开发滞后,造成船舶企业不得不高价从国外进口特殊船舶用钢;船企采购分散、采购价格低导致船用钢材利润过低,不利于钢企专门针对船板进行技术储备研发。本应唇齿相依的上下游钢铁行业和造船行业无法形成默契,甚至出现了脱节现象。日前,在2010中日韩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船企和钢企的代表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船企与钢企之间传统单一的供销形式已经无法适应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双方必须尽快建立起更紧密、更具渗透性的同盟关系。
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钢企针对船板的研发相对滞后。比如,船企提出,日本钢企已经针对船用耐腐蚀钢提前研发了成熟技术,并试图在中国申请专利,以利用此技术和产品进行垄断性供应.日本钢企有可能对我国船企承接油船订单形成技术壁垒。对此.只有宝钢方面表示.已着手耐腐蚀钢的研发,但由于刚刚立项,所以还不能给出具体研发成功的时间表。此外,船企与钢企的信息交流渠道也不通畅。当有船企提出无法在国内购买到高强度齿条钢而不得不考虑进口时,舞阳钢铁的代表则告知,其曾经开发过此类技术并生产销售过成熟产品。事实上,这种两个产业间信息不对称现象绝非个案。
对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会上相关专家分析认为,我国钢企与船企之间的沟通只体现在用钢数量及采购价格等简单要素方面,钢企不太重视宣传其船板生产线、新产品、规格、质量等信息,也不注重了解船企对船用钢材规格、品种等的需求变化;船企则长期忽略提前向钢企传递新技术需求和潜在市场变化的信号,不能及时掌握和有效利用钢企的资源。
未来该如何解决供需双方脱节问题呢?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谭乃芬指出.日本钢企十分重视客户调研,对我国重点船企都主动开展定期跟踪交流,对有新接造船订单的企业则做到每月走访,从设计阶段就系统介绍、推荐使用本企业的产品,日本船企也十分注重与钢企共同合作开发新技术,我国船企与钢企应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加强定期交流。同时,我国船企与钢企还要通力合作、合资,尽快建设船用钢材配送中心,打造一个物质形态的合作机制。
来自钢企的代表、宝钢厚板品种部负责人宋金玲表示,宝钢已经意识到了传统营销战略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弊端,目前,宝钢正在积极论证一种“共同接单、整船供钢”的双赢模式,即钢企全面参与船企设计、接单和技术研发,帮助船企测算用钢成本,锁定钢材价格,降低成本;按造船进度及时供货,减少船企钢板库存。同时,钢企还会通过整船供钢的方式,规避同行业之间的恶性低价竞争,提高企业利润率.实现钢企船用钢多规格发展.提高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山东卓达港务公司副总经理谢美则强调,上述两个观点都提到了一个“一对一”配送的核心,是一种更紧密、更具渗透性的战略同盟形式。他认为,建立一个配送中心还需要在地理位置、品种系列、生产能力、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与造船需求相配套,对钢企信息交换的实时性和仓储综合管理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单凭钢铁企业一方面的努力不容易实现。同时,一旦建立起同盟关系,船企必然会存在喷丸、除锈预处理线闲置浪费和失去从多家钢企同时采购船板的主动权和定价权,因此,他建议,应考虑在钢企、船企合作中加入港口、物流企业,更有利于兼顾各方利益,平衡战略同盟关系,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据其介绍,威海张家埠新港项目正在建设有钢企、造修船企业、物流企业落户的港口聚集区,这将为三者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提供体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