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华平:重庆抓住调结构的牛鼻子
2010-12-24 2:0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不过10年,重庆这个深处中国内陆、最晚才发展的直辖市就展现出了全新的风貌。沐华平是重庆产业结构调整的推手之一,熟稔信息与软件的他,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在实践着重庆打造信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计划。
曾经的重庆就是贫穷大西部的缩影。从1997年被定为直辖市后,重庆就一直是4个直辖市中最辛苦的:3000万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农民,市区内的41个县区中有17个被中央列为贫困县,它还担负迁徙三峡上游百万移民的重任。
作为曾经的大后方,重庆有丰富的重工业制造经验,也有辐射西南与西北区域的地理优势,但有一段时间,重庆始终没有突破点。
就在这几年,重庆似乎找到了方法。2009年重庆市GDP达6527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三。2010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速更是达到17.1%。
重庆正在重新定位,而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是重庆产业结构调整的推手之一。熟稔信息产业与软件的重庆经信委主任沐华平,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在实践着重庆打造信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计划。
沐华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世界银行工作过,还做过哈佛大学的访问学者。2000年后他来到重庆,今年7月他正式担任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如何重新定位、创新思维去改造重庆,沐华平带队的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宏观思考重庆的战略布局,值得许多决策者借鉴。
新定位:
多样性产业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你在重庆工作了整十年,你怎么评价你这十年和重庆这十年?
沐华平:以前重庆是一个以汽车、摩托车闻名的城市,重庆的汽车在全国排第二位,摩托车在全球排第一位。这样的产业结构从长期发展来看,需要进一步改善。如果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问题,所以要把产业的单一性变为多样性。多样性的产业结构对城市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全球的任何一个中心城市都需要一个多样性的产业结构。
另外,对于信息产业来讲,要使它变成第一支柱性产业,中心城市的新兴产业有可能使城市的一些品质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又是一个2.5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介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对传统工业有促进提升的作用。
2008年时,惠普也正在找一个地方扩大他们的产能,而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日益走高。当时我们跟惠普接触,他们认为重庆的物流成本高,提出要我们补贴。我们就把这个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模式抛出来——重庆地处中国的地理中心,产品出项物流成本低,配送效率高。这就是我们当初游说惠普的过程。
后来重庆又考虑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要做大,必须产生集群效应。于是,我们引进代工商后,又继续引进了世界第二品牌宏。今年,重庆的工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信息产业将达到1500亿元,占工业产值的15%。到2015年这个比重要达到40%,信息产业将成为重庆的第一支柱产业。
新机遇:
重大产业转移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富士康、宏碁、惠普的生产制造原来都是在沿海一带,现在都出现了西进的趋势。西部开发了很多年,为什么在2010年这个时间点上突然产生了一个小高潮?你怎么理解?
沐华平:其实这波西进的热潮,就是来源于惠普和重庆联手的带动。这个合作推动了产业的大转移。
金融危机之后,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了趋势,重庆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加上相对较低的物流成本,IT企业到重庆设立制造基地,可以将广阔的消费市场和较低的物流成本结合起来。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除了笔记本电脑,其他好多产品、产业也都有西进的趋势,重庆将有哪些机遇?
沐华平:重庆的机遇就是沿海地区的挑战,内地的机遇也是沿海地区的挑战。沿海地区现在的挑战就是人力资源比较紧张,人工、住房价格很高,农民工没有家,大部分劳动力像候鸟一样,有活就过去,没活就迁回来,这对他们来讲是非常大的挑战。
物流的发展使得内地的优势逐渐凸现出来。第一,电子产品的物流成本占整个成本的比例非常低;第二,内地市场对消费品有庞大的需求。重庆适时提出发展信息产业,正是抓住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牛鼻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外界认为,在项目的招商方面,重庆和成都“西部双核心”存在着竞争,两者在区位上、政策上有些趋同。你怎么评价这种正面战场的碰撞?
沐华平:重庆有自己的产业定位。重庆要是往国际大都市这个方向去发展,向全球的制造基地去发展,所以我们是站在一个世界平台上去分配资源的,不会去跟某个城市比。你知道,在中西部地区,就只有一个直辖市。
重庆工作团队思考的是如何在全球市场上做出自己的取舍,因此,不会跟内地的其他城市去拼政策、拼资源,这毫无意义。我们做的很多大的项目是内地甚至沿海地区都没有做过的。
两年前,我们就开始引进惠普电脑这个全球品牌,当时其他城市连想也不敢想,现在,别人当然可以学我们,但是我们又会进一步做其他事情。
一个城市,如果有一个非常创新的理念,一个非常独到的运作模式,它就不怕被模仿。因此,我们不大担心别的城市与我们竞争。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宏碁落户重庆也是一波三折,它主要看上了重庆的什么?
沐华平:我认为,一个重大项目的引进,关键是团队,人的因素最重要。很多时候,一些落户重庆的企业会感觉重庆给的优惠条件不如别的城市,但是他们认为,重庆的团队比别人强得多。这是企业非常看重的因素,比金钱更重要。
新思路:
政府的导入作用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关于你个人的风格,媒体评价你是比较强势的、强硬的,尤其是在项目的争取上,甚至不避讳在公开场合里批评一下竞争对手。
沐华平:欢迎媒体的批评和评论,每个人都有性格,都应该有进取心。性格能成就事业,也能毁坏事业。我希望自己能够扬长避短,不断修正自己,对社会有更多的贡献。我常说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因为你的存在,他人会更加幸福。那么这个人就有社会价值。所以,我人生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至于你所说的批评之类,其实,批评与自我批评本身就是我党民主的一种武器,只要是善意的批评,动机是纯的,是有事实根据的,是帮助对方改正的。这种批评就是需要的。当然,我也欢迎别人批评和监督我。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外界评价你比较强势,重庆市经信委在项目争取上向来都是非常强势的。有个细节向你求证下:听说在两江新区的一个和锂电池相关的项目谈判过程中,对于对方的一些要求,重庆经信委说给我15分钟,然后去了旁边的办公室15分钟,之后就拍板定下,可见你们的效率是很高的,确实表现出了强势。你对外界对你、对重庆市经信委的评价是怎么理解的?
沐华平:谈判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争取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双赢的事情。重庆需要你,同时也是给你发财的机会。对于客商,我们从来都是抱着一个平等的姿态与他们交流,比如引进惠普的时候,我们会讲,到这里来,有利于你提高市场份额,对我们来讲,你进来以后,就会形成产业链,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对于其他厂商,我们会讲,惠普的到来可以给你们提供订单,给你创造争取订单的机会。
重庆的招商引资从来不会靠优惠政策取胜,不会用零地价来吸引企业。我们认为,谈判最重要的是要站在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说服对方,根据目前你所客观需要的来谈,来解决你我之间这个差距。对于某些方面的客观差距我们会尽量弥补,但是不会通过“大出血”的方式拼抢项目。一个成熟的政府,应该为城市以后的长期发展留出充分的法理依据。
别人给你什么政策我们也给你什么政策,我们从来不靠这种办法招商。最重要的还是靠专业性说理来说服对方。如果以很低的价格拿到某个项目,客户可能会害怕的,他们会认为你们是拿政府的财政来做的项目,他们会考虑你们的承诺能不能兑现。如果一个跨国公司完全是靠优惠政策来发展扩张的话,这个公司也很危险,我们也是不敢要的。至于你说的案例,我没有经历,无从证实。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在调结构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这两个主体怎么平衡?谁应该占主导地位?
沐华平:理论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在信息不充分、市场机制发挥不了作用的时候,如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就必须出手。
政府出手的好处是看准了方向以后动作很快,市场机制则需要孕育,有一个过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上,政府早期必须出手;在大项目的引进上,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单靠市场机制是不行的。所以说在产业培育的初期,各方面资源还没有配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政府应该发挥导入作用。但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市场应该起主导作用,政府就不应该去干预了。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重庆经信委在两江新区的整体布局和招商工作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重庆市经信委和两江新区管委会关系如何?谁在主导这个事情?
沐华平:两江新区是中国第三个副省级开发区,一般来讲,招商引资应该主要是园区的事情。但是对西部来讲,政府的行政部门要担非常重的担子,一个开发区在刚开始不成熟的情况下,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各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来协调。开发区建设的初期,政府部门责任比较重。从长远来看,开发区的招商引资等各方面的机制应该建立起来。现在来说,是政府部门和管委会在共同管理招商引资工作。这就是说,如果两江新区的项目落得少,政府部门也是有责任的。在决策方面,在初期和后期会有不同,初期,政府部门在第一线的时候会多一些,长久来看,还是要靠开发区去做。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重庆现在有三个产业园区,外资的比重是多少?
沐华平:在重庆来讲,我们特别注重平衡发展本土企业和外来企业,外来企业和本土企业是重庆发展的两个重要的企业群体。如果单纯地靠发展本土企业,难以实现产业的快速的、集聚的、规模的发展,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外面的企业,也难以生根,所以我们提出来本土企业和外地企业要同时推进,对外来企业,我们注重引进一些跨国公司、大型的龙头公司,比如说印度的塔塔、重庆现有的外来企业NTP以及其他的一些国内企业的著名软件机构,比如说中国软件所在重庆开设了分支机构,作为我们软件服务外包的重要骨干力量。所以在这个比例当中,我们在思考外来企业在软件服务外包总量中的比重,将来差不多60%,本土企业会有40%。所以,今后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大规模的引进外来企业到重庆发展。
新问题:
两化融合是体制问题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你有丰富的信息化领域的工作经验。很多人认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还没找到最好的感觉,你认为,两化融合如何破题?
沐华平:我的看法是,之所以一些城市没找到感觉,是因为方法论不对。两化融合最重要的问题是体制问题而不是其他,它应该在CFO和总经理的层面上去解决。如果企业内部把信息化看作是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两化就融合不了。因此,应该把企业内部信息化的东西分离出去。
融合的前提是分离。对两化融合状况的考核,不是首席技术官,而是首席财务官、企业总经理。下一阶段在这一方面,重庆会做进一步探索。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重庆是国家级两化融合试点城市之一,重庆拿到这个牌子之后做了哪些事情?
沐华平:一个是在为融合之前的分离作准备,再一个就是拓展移动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前不久,重庆刚刚启动了全球最大的物联网系统项目,投资50亿元,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承包。在移动电子商务方面重庆是走在全国最前列的,比如电子钱包、移动支付。重庆在物流信息化方面,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作方面也做了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