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增长促发展 安徽工业呈现良好局面
2010-12-29 22:5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局面,安徽省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仅技术改造投资,安徽近两年均保持在2000亿元以上。近日,安徽省又拿出25亿元资金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由于结构优化驱动了经济增长质量的迅速提升,今年前11个月,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了497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由年初的全国第13位上升为全国第7位,预计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4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3%以上,超额完成全年增速18%的目标。“十一五”万元GDP能耗下降20%以上。
五大途径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今年,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通过五大途径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通过技术改造,改造存量、优化增量,引进先进技术、装备,采取先进工艺,制定最优技术路线图、行业标准,延长产业链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通过自主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催生培育新兴产业,利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两个平台,引进高端人才、购买专利,开展产学研对接,培育安徽省工业具有战略性、超前性的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成为新的增长点。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无中生有”,完善产业链,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产业空间。充分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招商选商、引资择资水平,将境外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引进、壮大。
通过企业改革重组,采用兼并重组、联合联盟、参股控股、融资上市等方式,将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推动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率和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类似奇瑞、海螺的世界知名企业。
通过两化融合和军转民,把握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新机遇,用信息化助推工业化,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国防工业的产业基础,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走内涵式改造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经之路。去年以来安徽采取积极措施,推进两化融合,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上了京东方、鑫昊PDP、彩虹(合肥)高世纪玻璃基板等一批大项目;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汽车、数控机床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去年实现增加值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2010年,全省进一步落实《数字安徽建设规划》,重点抓好装备制造、轻工、纺织、汽车等行业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装备制造业的数控化率要达到50%,抓好64个亿元以上企业的信息化工作。
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安徽重点发展光伏、生物、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尤其是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工业,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产品结构方面,一些重点企业成效明显,如马钢发展H型钢、薄板钢材,江汽公司发展乘用车,奇瑞发展新款轿车,安叉公司发展大吨位叉车和正面吊,机床行业发展大型数控机床等,都较好地适应了市场需要,促进了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目前,全省工业已确定了今年重点发展的21种有影响、有地位、有竞争力的产品,打造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品牌。
安徽省工业走内涵式改造道路,控制重复建设,重点抓好技术改造,去年共完成技改投资180亿元,增长35.6%,许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充实检测手段,增强了研发和制造能力。如马钢投资2.6亿元的转底炉脱锌工程。铜陵投资7.9亿元的年产万吨高精度电子铜箔已经建成。去年全省共完成重点技术创新项目831项,百亿元工程项目254项,九大产业攻关项目15项,全省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突破1000亿元。今年,安徽省工业继续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安排九大产业技术改造项目2300个,总投资2200亿元;实施技术创新项目500个,总投资160亿元,新建省级技术中心60家,完成省级新产品100个,打造装备制造、汽车、家电、钢材4个千亿元产业工程。
转变发展方式是个系统工程。安徽省经信委主任赵炳云提出,今年全省工业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省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以上,完成新产品产值1100亿元,实现利税1000亿元,工业经济综合指数达到2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