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区船企“扎堆”争强
2010-12-8 9:0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近年来,经区以“两区”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整合岸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船舶工业集群发展。今年前10个月,经区完成造船量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4.2%;船舶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5.8亿元、增长31.3%,占全区总量的21.2%;完成出口交货值35075万美元、同比增长51%,占全区总量的24.1%。
整船制造企业“扎堆”争强
威海经区崮山,威海湾畔。沿着这片蜿蜒而充满活力的海湾,威海新船重工、三进船业、新泰源船业、东海船舶四大整船制造基地群龙聚首,竞相崛起,共同撑起山东省重要的船舶制造业高地。
作为威海经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经区管委高度重视、倾力扶持造船业发展,四大船厂集群发展,快速膨胀,当仁不让地昂起区域工业经济的“龙头”。总投资24亿元的新船重工,抢抓全球造船业产业转移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机遇,以“打造全省总装造船生产基地”为目标,按照现代造船管理模式要求,围绕“造船总装化、服务社会化、配套本土化”三大战略,加快规模膨胀。日前,该公司为加拿大船东生产的30000DWT8号散货船顺利完工;而半个月前,其为德国船东生产的两艘1300TEU同日命名;正在为希腊船东建造的9.25万吨系列散货船主体也已完工。今年前10个月,新船重工交付各类船只5艘、13.4万载重吨。经过4次增资,三进船业总投资达到11700万美元,成为拥有8个加工厂,集设计、研发、加工、总装和配套生产一体化的现代化造船企业。三进船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明年公司船舶生产量将突破50万载重吨,百亿三进指日可待。而与之一步之遥的东海船舶和新泰源船业也开足马力,奋力前行。
校企对接“同心”前行
今年6月,中国船级社威海检验处落户经区科技创新中心,威海及周边地区船舶制造企业从此有了研发、设计、制造、监理、运营的平台,这是经区致力于打造船舶工业聚集区的又一力作。
近年来,经区以创新载体建设为抓手,积极搭建科技孵化、产业服务、研发合作、标准品牌及人才资源等创新平台,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撑。同时,与四大造船企业签订做大做强双向承诺书,主动牵线搭桥,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早在2006年,新船重工就与芬兰德他马林公司合作成立了威海德他马林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已为山东、天津等地的船舶企业提供多项船舶设计服务,先后独立完成了1300TEU集装箱船等近10种技术含量高的船舶设计,年船舶设计收入超过600万元。新船重工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中国船级社等10家高校院所联合,自主研发了8.2万载重吨散货船、5000TEU集装箱船等,并开展海工产品和海上风电安装等新能源船舶的研究公关。东海船舶主动与韩国大宇造船等国际知名企业对接,构筑起长期稳固的技术合作关系,通过引进、消化、创新,企业研发能力快速提升。
完备的产业链条,强力的技术支撑,经区船舶工业正乘风远航。目前,四大造船厂在建船舶49艘,船东分别为德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希腊等国家和地区。四大船厂手持订单304万载重吨,生产任务已排到2013年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