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孔子文化“DNA”与河南经济
2010-3-1 22:5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全四清
在河南,跺一脚飞起的都是历史的尘埃!这话绝不吹牛!
20世纪70年代,随着河南省会郑州商文化的发掘和深入研究,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千余年,也定格了河南在中国3000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以及中国八大古都拥其半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的丰厚积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追根溯源,中原大地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正如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所称:“周文王在少林寺观景台用一块石头就找到了天地的中心,有了这块石头才有了中州,有了中州才有了中原,有了中原才有了中国呀。”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多元交织的中原文化具有雄浑、深奥、含蓄、内敛、厚重、苍凉的禀赋,然而,由于中原文化的过分包容和内敛也阻碍了其个性的鲜明性和应有的至高成就,成为其DNA中的不当缺失。
行走少林寺碑林你就会发现——在所有得道高僧中,生前有徒高僧和无徒高僧的墓碑大相径庭。前者墓碑高大、做工考究且享有单独的时空定位,后者无论功德多高也只能多人合葬而且墓碑矮小破旧。而据悉,这些合葬高僧中以中原人氏居多,中原文化的保守性由此可见一斑。
比比皆是见惯不怪的事例引起笔者延伸思维后惊奇地发现,更具典型意义的类比,那就是中原的老子和山东的孔子。尽管河南周口鹿邑县的 “拜师亭”清楚记载了当年孔子拜见老子的故事,历史也有孔子对老子“龙也”的敬仰和感慨的记载,但如今老子的声誉远逊于孔子。笔者不否认孔子的“开放思维”和博采众长成就了其儒家文化集大成者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但就其思想得以广泛传扬而言,三千弟子和七十二高徒功不可没,因为《论语》本身就是弟子对于孔子平日言行的记录。而老子除了一部残缺的《道德经》外,很多卓越的研究成果已经失传,如果把这个结局归因老子没有弟子起码没有知名弟子,而根本是中原文化的DNA中缺少开放精神,我想也未必十分错。
不事张扬的中原文化在浮躁喧嚣中沉淀而成就其厚重和博大的同时也付出了被历史掩埋的沉重代价,乃至影响了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因为文化元素固有的渗透性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比如,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内陆地区人们思想保守,而使原本不多的政策资源在 “是否可行”的争论中白白丧失;招商推介中,由于我们思想解放不够,优势宣传不到位,使很多伸向中原的橄榄枝枯萎废弃,使那些能够对河南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大项目落户省外,坐失发展良机,令人惋惜!而且中原经济不崛起也谈不上中部崛起,这关乎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因此,河南亟待在各方面 “与时俱进”,但先导必须是文化,是文化形态的转型升级!
前段时间传出一个非常利好消息,今年中央政府将拿出巨额资金加大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作为“后4万亿元”和中国本年度振兴经济一揽子计划的重要 “棋子”。由此,河南的发展机遇又一次降临!因为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河南是文化大省但不是文化强省,一如河南是经济大省却不是经济强省一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延伸的待开发领域!地方政府必须从资金和政策方面与中央政府做好配套和对接,要借势发展,使河南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引擎,成为河南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作为文化形态的升级,这种 “对接”本身也是对河南文化 “DNA”的丰富和发展,继而更深远地促进河南的政治和谐和经济发展。
相信河南不会再错过这样大好的发展机遇!否则任何人都找不出原谅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