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流通资讯

两会代表委员建言农产品流通和食品安全

2010-3-20 15:3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范云兵
    今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除了关注房价、医改、教育等老问题外,农产品的顺畅流通和食品安全亦成为讨论的焦点问题。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政策、加强监管,不再出现“广西香蕉滞销”、“陕西苹果喂猪”等事件,市场不再出现“三聚氰胺”、“毒豇豆”等产品。
    农产品流通:建立现代批发市场体系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支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推动生产与市场对接”。
    当下,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和农校对接是市场体系建设的热门话题,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生产与市场对接”,更令人深思。
    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商丘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乔彬看来,农超对接代替不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因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量很大,其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枢纽和中心地位不会动摇。他介绍说,仅商丘一个市场每天就能销售800多吨橘子、500多吨香蕉、1500多吨甘蔗和200多吨菠萝。一个超市能卖多少吨?关键是批发市场能直接辐射到区、县、乡二级市场和农贸市场。
    而更令乔彬担忧的是,近几年来,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当地政府和一些资本运营商受利益驱动,未执行既定的市政建设,统一规划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安排,近距离甚至零距离盲目布点,重复建设同类市场,形成市场之间的恶性竞争,或出现“有场无市”,造成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
    乔彬等30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尽快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法》的议案。在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市场布局不够合理、市场功能不完善、运行不规范、农产品流通效率低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钱克明将“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立法和政府支持”作为呼吁的重点。他说,不少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已初具规模,但缺乏市场体系的有力支撑——农民发展生产的风险大,缺乏后劲,造成了特色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以及滞销积压频繁发生。
    他提出,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政府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的扶持力度,重点帮助市场建立完善质量检测、安全监控、冷藏保鲜、物流配送、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推进市场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的现代化。
    此外,民进中央近日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的提案》。民进参政议政部部长闻连利介绍说,现在上海、北京等销地批发市场发展水平较高,但在农产品产地,特别是中西部农产品产地的批发市场状况令人堪忧。
    提案中列举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投入和积累仍然不足,缺乏区域性的产区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特别是鲜活农产品优势产区市场;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70%的市场在东部,中西部仅占20%和10%,特别是中西部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发展明显不足,经常出现“丰收却难卖”的问题;三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特别是中西部优势产区批发市场的设施简陋,一部分产区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和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四是产区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给消费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潜在的严重威胁;五是国家没有统一的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法律法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性质、地位不明确,市场税费负担过重,有关合法权益缺乏保障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国家设立鲜活农产品优势产区批发市场专项,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优先扶持市场交易设施、储藏保鲜设施、冷链设施、电子结算系统、质量和安全检测检验系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势产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力度和相关政策扶持力度,要完善市场建设和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交易和流通成本,降低土地使用税,用地按照工业用地使用税对待,用电用水价格实行农业用电用水价格政策,保鲜库的制冷设备纳入国家农机具补贴;扶持发展鲜活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模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健全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检测功能,推行鲜活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追溯制度;抓紧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条例》,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运行纳入法制轨道。
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分段不断档
“三聚氰胺”和“毒豇豆”事件,不但让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两会”最为炙手可热的焦点问题,也让食品监管的分段管理问题被摆上桌面。
    全国政协委员、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认为,目前各分段监管部门只对“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某一环节承担监管职责,“各扫门前雪”,导致协同不足。如食品标签、标准更新、生产规范、流通管理等诸多方面,相关部门各有不同理解,很难协调,对彼此出台施行的规章、公告不了解、不认可,搞得企业无所适从。葛俊杰提出,管理部门应打破部门围墙局限,资源整合共享,保证“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无缝、高效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高体健也同样认为,食品安全监管环节的“多头管理、多龙治水”弊端,是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而在食品的流通环节,更是缺少有效监管。“食品安全法既然没有对分段监管的体制做出改变,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更清晰地界定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全国政协委员、甘肃武威市副市长尚勋武说,“目前,作为食品原料的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由农业部门负责比较清晰,但在市场监管方面,还存在着工商、质监、食药等部门的职能重叠不明,需要特别警惕可能出现的‘扯皮’和‘空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食品安全牵涉到农业、卫生、工商、质检、交通运输等10多个部门,只要有一个环节监管不到位,就有可能给消费者造成损害。他建议,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食品监管机制”,把主要的监管环节纳入一个部门体系内运行、实施,以消除“多头监管”造成的疏漏和不足。
    “‘毒豇豆’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好事情,说明我们的食品安全管理上水平了。”尚勋武分析说。首先,“毒豇豆”是在市场检测的环节发现的;其次,因为武汉通过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能够追溯其来源,信息反馈到海南后,当地又能应急处理。食品安全零风险几乎不可能,关键是出了问题后,有没有人负责并采取措施。这几年,食品安全执法的执行力确有提升。
    即便如此,尚勋武认为,“毒豇豆”事件也恰恰说明目前食品安全执法的保障力太弱。武汉大城市市场使用定量检测,海南的县里使用的是快速检测,国家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检测的投入。不仅改善设备,也要加强对一线检测人员的培训。中西部和其他困难地区财政经费到位率很低,缺口很大,直接导致监督抽检范围缩小、频率下降、批次减少,影响了执法的效果,也容易埋下食品安全隐患。建议国务院督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食品安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国务院要通盘考虑各级政府实施食品安全法所需经费,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转移支付或在设备购置等方面予以照顾。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