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金投”拿下“集结”第一单
2010-4-12 2:2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 王京
去年底,温州70余家钢铁流通企业联合出资2.8亿元抱团组建温州市金属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州金投”)吹响了金属流通业的“集结号”(详细内容见本报2009年11月9日A3版),近日其设想的“统购分销”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拿下了“集结”之后的第一单。
3月31日,温州金投副总经理徐华山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历时三个月,温州金投尝试“统购分销”新模式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他介绍,公司以温州金投名义成功与承德某特殊钢有限公司签订了棒材购销协议,货物到达后,再有序转分给旗下需求会员企业。
这不仅宣告了温州七十余家钢贸企业抱团“统购分销”的首战告捷,更意味着将打开全国钢铁流通企业争夺话语权的第一扇大门。业内专家傅林章对此评价道,温州这一小小“领头羊”或将成为全国钢铁流通业的学习典范。
“合力体”争得话语权
钢贸业一向形如散沙。
尽管早期亦有不少钢铁贸易企业试图重组整合,但均以无果而终。
多年来,无论是“端盘子”还是“搬砖头”的钢铁贸易企业,均无法摆脱传统上的“散、小、乱、弱”等缺点。这与钢铁生产企业相比,在定价权上不得不处于“挨打”的弱势地位。
“我们必须敢于改变这一现状”,温州市金属行业协会会长、温州市金属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会昌日前告诉本报记者,这不光是温州钢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的先决条件,也是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提升行业整体话语权的需要。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去年通过的《规范国内钢材销售秩序公约》中曾强调,针对目前国内钢材市场销售秩序混乱的现状,必须建立一种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
显然,打破钢贸业传统单一的采购模式,建立一种“统购分销”新格局已成必然的趋势。
叶会昌指出,入股温州金投的71家会员企业中,有过半企业为当地大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一优势,从钢厂获取低价集中采购权,继而再分给每家需求企业进行销售。 ◆(下转A7版
◆上接A1版)
在温州金投与钢厂签订的首个《购销协议》中,记者鲜明地看到,乙方(温州金投)订购钢材资源总量为3.6万吨/年,每月均衡订货,月协议量为3000吨。年度总量及月交付量允许有±10%量差。
“虽然目前这笔统购资源仅有三家需求会员企业展开分销”,但这一小小尝试已经为以后的大批量统购分销做出成功试验,徐华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才是刚刚开始”。
看似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某种意义上看来,这并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中采购。温州市金属行业协会秘书长周美新对现代物流报记者进一步介绍说,“它是在经过我们调研、分析每家会员企业的销售额数据、并根据每家企业的年度实际需求平均总和后定下的钢厂集中采购量”。
这也是为了尽量做到有效采购,真正解决中小钢贸企业同钢厂订货难的问题。周美新谈道,我国大型钢企往往只和经销规模上百万吨、资金信誉度好的一级代理商合作,而中小钢贸企业则拿不到货或者只能从代理商手上拿些货,赢利空间十分有限。
“我们应把层级利润留在自己手里”。
一位钢铁行业资深分析师这样描述,此次温州钢贸企业抱团“统购分销”之举,在充分实现钢材流通服务型企业的角色转变、创新业内采购模式的同时,也印证了钢贸企业未来走集中采购道路的正确性。
钢贸业迎来“大升级”
面对大型钢企借势凌人的态度,事实上,钢贸企业已经开始“反抗”。
温州七十余钢贸企业抱团吹响“集结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我国钢铁贸易行业属于一种低门槛行业,只要有资金便可轻松从事,并无文化层次等束缚。加上我国钢贸企业经营模式现今仍处于粗放型经营阶段,所以其社会地位一直很低。
为改变这一现状,助推钢贸业转型升级,温州地区再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据悉,温州龙湾区拟投资12亿元在瑶溪北片物流中心规划建设一个占地500亩的温州金属材料交易中心,旨在打造浙南闽北钢铁物流“航母”。与此同时,还将在中心区划定25.5亩地为温州金投建设金属交易大厦用地使用。
不难想像,能够引起地方政府关心的背后,更多是受到了这一“合力体”的感染。
它是由年产值加起来超过100亿元的71家钢贸龙头骨干企业自愿出资组建而成,“未来其带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记者在规划资料中看到,该市场一期规划用地300亩,主要用于安置300余家金属钢材经营公司和50家加工配送企业;二期用地为200亩,主要用于引进金属钢材经营公司、国内有影响的大钢厂经营部,以及引进银行、期货交易、证券交易、物流行业等相关配套服务性企业。
徐华山透露,目前一期金属交易中心正在进行筹建各项前期工作,建成后入住企业销售额将超过450亿元,上缴税金将达3.4亿元左右。
另外,一座温州钢贸企业期盼多年的温州金属大厦也正式进入了设计阶段。
预计全部完工后,它将成为温州地区最大的集电子信息交易平台、商务会议中心、现代仓储和配送加工、后勤服务中心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服务完善的金属大厦与金属交易中心,将力争打造温州金属行业的总部经济和交易中心。
温州龙湾区区长陈玲玲在近期调研温州金属行业时指出,“金属企业的整合升级,是推行产业对接政策的具体表现”。
她还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提升现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养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如果说,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在当年我国改革开放中创立了独立螯头的“温州模式”;那么,“温州金投”的做法亦将成为全国钢铁流通业乃至其他边缘行业未来学习的一大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