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物流装备

商用车市销量不减 企业反受成本考验

2010-4-12 3:1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枭冬
    尽管截至本周四,3月份全国汽车产销数据尚未出炉,但一些商用车企还是率先公布了各自的销售业绩。据了解,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里,陕汽、东风商用车等企业的市场表现都很抢眼,不止产品受到用户认可,销售增幅更是屡破记录。
    不过,就在商用车市一片欢腾之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苗头也初露端倪。其中,钢材价格已经开始“攀高”之旅,轮胎价格预计将在4月份全面上涨。如何应对新一波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或许将是商用车企享受热销快感之时,最头疼的一个问题。
不止要增长 还要创记录
    相比2009年年初的萧条,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商用车企业经过一系列“拼杀”,终于获得了相当不俗的市场反馈。据了解,在部分商用车企发布的首季销量数据中,很大一部分企业都在前3个月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销量增长。
    其中,东风商用车公司,在继1月份、2月份销量连破2万辆后,3月份销量更是达到34583辆,成就了有史以来月度最高销售记录。据统计,第一季度,东风商用车总计销量为77362辆,同比去年增长超过1.5倍。此间,东风商用车的重型车首季销量48724辆,同比增长更是高达312.29%。
    而记者收到的陕汽数据表明,1~3月,陕汽销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20%,产销量也创历史新高。特别是陕汽德龙F3000这一陕汽战略型产品,其在2010年表现尤佳,几度遭遇供不应求“窘境”。
    另外,江铃汽车在第一季度同样上演了销售好戏。3月份,江铃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5%,达到16805辆。其中,福特品牌商用车销量达到4601辆,JMC品牌卡车销量达到6363辆,JMC品牌皮卡及SUV销量达到5841辆。而且,数据进一步显示,第一季度,江铃汽车销量总计达到41300辆。期间,福特全顺系列车型的销量增幅为64%,达到11438辆。
    与上述一些商用车企一样,东风柳汽今年第一季度的销量增幅也超过了100%。据东风柳汽党委书记覃柳明介绍,3月份,东风柳汽共销售汽车10218辆,同比增长97%,期间中重卡销售过7000辆;第一季度,东风柳汽累计销售汽车23482辆,同比增长147%,二者均为东风柳汽产销历史最高记录。
    商用车市场火暴异常,江淮汽车自然不甘人后。该公司相关人员表示,年初至今,江淮轻卡对产品架构进行了调整,通过有效的价位区隔,形成了“江淮高端轻卡”、“江淮铃”、“江淮好运”三大系列。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江淮商用车销量达6.25万辆,其中轻卡销量5.3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70%。而江淮轻卡的日销量已突破1000台,其中高端轻卡帅铃日销量突破100台。
原材料“疯狂”商用车“遭殃”
    众所周知,乘用车较高的毛利率和规模效应是其固有优势所在,与之相比,商用车对原材料价格的“依赖”就显得非常敏感,其生产成本也极易受到原材料价格变化的影响。所以,当轮胎及钢材价格集体出现上涨时,大家都很关心商用车企是否会在压力之下低头——被迫对产品实施涨价;若不涨,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商用车企又如何“解压”呢?
    首先,关于轮胎价格,由于天然橡胶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最近,部分地区的普利司通、佳通、南港等多个品牌轮胎价格都出现了上调。比如,14英寸的轮胎价格上调幅度在10~30元间,16英寸的轮胎价格上调幅度在30~50元间。其中,普利司通轮胎在一些销售点的价格涨幅很是活跃,甚至达到了5%。
    对此,普利司通公关公司负责人王心华坦言,尽管普利司通还没正式对外公布涨价消息,但计划4月份起面向代理商调整价格,其平均幅度或在4%左右。
    其次,钢材价格的上涨,是行业人士最为担忧的。因为其对车价、轮胎价格都有相当的影响。而且,据业内人士透露,钢材涨价对重卡等大型商用车的影响体现较早。由于钢材价格上涨,导致很多钢厂资源不足,类似宝钢因为铁水不足退掉10万吨汽车订单的情况,在其他企业也有发生。
    另外,汽车制造中轿车单车用钢量约为0.8~1吨,占原材料成本的70%;中型载重车单车用钢量约为3.6吨,受钢价影响明显;而重型商用车受钢材价格的影响更大。同时,以钢材为重要材料的轮毂,其价格走势受到波及的可能性也非常高。行业人士分析,钢材涨价肯定会对轮毂产业带来不小影响。
    不过,即便原材料价格出现上涨且“大势已成”,业内人士还是普遍认为,商用车企业在产品价格上不敢大做文章。毕竟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价格一旦调高,就可能失去大批量的用户。对此,有业内人士提醒众多商用车企,通过减少让利和营销活动等方式消化成本压力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此过程中,千万不要因此产生不必要的产品质量问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