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扩张”成风 或引产能“爆炸”
2010-4-12 3:1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枭冬
去年,中国车市经历了一轮新的井喷,几乎所有汽车生产企业都在供不应求中度过了自己的2009年。而经过了这个“无车可卖”的牛年,众车企似乎都暗下了决心:再也不会让这样的事情重演。
于是,车企们逐次展开了“扩张”计划,不止“大张旗鼓”地兼并重组,还在原有产能基础上迈开了“大跃进”的步伐。据了解,很多车企在“十二五”期间都把产能规划当作了头等大事去对待。
然而,面对中国汽车市场这一急剧膨胀的“大蛋糕”,车企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调整产能,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销量增了库存大了?
2009年,汽车销售量大增,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很多经销商一直面临的库存问题,甚至也一度出现过“无车可卖”的火暴场面。
不过,2010年,久违的压库现象又忽然出现了反复。据了解,仅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部分地区的经销商便遭遇了严重的压库状况,有些库存状态达2个月之多,单店库存超300辆车,涉及资金达亿元以上。
这不能不叫人为之担忧:是不是去年年底关于“盲目扩产将会导致产能过剩”的预判成了现实呢?
对此,记者采访了吉林长春某合资品牌经销商的工作人员仲先生。他告诉记者,压库这种现象对经销商来说是很常见的,相反,去年市场上一度出现的供不应求并不多见。对库存过大带来的负面影响,仲先生直言会给经销商带来很大的经营压力。
面对车市去年井喷之后的进一步表现,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是“预料之中的局面”。在他看来,尽管有人认为,车市销量的走高并未真正转化为市场的终端销售,但总体上讲,他相信今年车市的大好前景是与之前的预测相符的。
该人士强调,这种判断主要取决于两个持续:一是源于市场和政策的持续良性互动;二是车市消费逐步“铺开”,二三线市场的增长态势持续乐观。
那么,经销商的忧心忡忡和车企的雄心勃勃之间,到底哪个更能反映车市如今真实的消费状况呢?
仲先生和该业内人士对此一致认为,从近3个月来看,厂家连续增加发车量或给一些经销商带来不小压力,但年内车市的整体表现还应是个“艳阳天”。至于是否会因库存压力过大,最终导致终端市场暴发价格战,二者则一起表示“需要看看再说”。
疯狂扩产物极必反?
从去年开始的产能扩充,到今年车企销售数字的接连增长,很多厂家由此确信,自己的“扩张”规划深合车市的发展潮流。对于经销商库存过多,在厂家看来不过是种“阵痛”,未来终究还是美好的。
因此,在很多车企发布的自家“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产能部分的既定目标都相当“壮观”。据了解,去年国内汽车销量最好的10家企业,加上长城和江淮,其2015年产能之和,居然已直逼3250万辆。
一时间,这一数字在业界引发了极大争议。由目前1634万辆的销量到3250万辆的产量,翻倍蹿长的数字背后,很多人并不相信未来5年可以“跃进”成功。
对此,记者了解到,在已经公布“十二五规划”的企业中,上汽2015年预计产能达到500万辆,一汽和东风定下的是400万辆的目标。前者在去年300万辆的基础上实现200万辆的增长并不夸张,后两者在今年预计超过200万辆的销量基础上再度翻番也有可能。
但是,相比这些大型汽车集团,一些车企的目标似乎有些“遥不可及”。比如江淮去年销量仅为32万辆左右,却要在2015年实现150万辆的产能;长城去年产能不到23万辆,五年后硬是要达到180万辆。这些企业遇到的挑战不能说不大。
针对上述现象,很多专家开始担心车市最终出现“物极必反”——大部分汽车产能闲置的危机。曾经从事汽车传媒工作的王先生就对记者说,众多车企的计划显得“激动”了点。
王先生表示:“如果5年后车市可容纳新车数量为2500万辆左右,那么3250万辆以上的产能就注定产生浪费。毕竟,国内车市即便潜力巨大,但要在5年之间,实现这么大的跨越,恐怕还是显得夸张。”
那么,5年之内将1000多万辆的产能一举推上3250万辆以上的高峰,到底是谁给了车企们如此大的勇气?
为此,记者了解到,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800辆左右,我国这一数字不过60辆左右。因此,很多人相信,随着未来汽车消费的成熟,汽车保有量在5年内实现翻番是可能的。而这,也就成了很多车企提升产能储备的重要原因。
此外,车企开始大规模扩产,还与地方政府的引导有关,很多地区都对上马汽车项目虎视眈眈。如吉利汽车与兰州市政府签订10万辆产能扩产协议后,兰州市政府便宣称,要以吉利汽车项目为基础,在当地打造一个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区域性汽车产业集群。如此引导,无疑也是将产能拉高的主力推手之一。
产能之 “慌”何以解忧?
一面是市场潜力和政策措施的利好“引诱”,迫使企业“不得不”大幅度地提升产能;一面是产能过剩引起的关注和担忧不断。甚至有关人士坦言,到了2013年,汽车产能利用率极有可能低于70%,出现产能过剩不可避免。
倘若如此,面对这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到底应该怎样应对才好呢?
汽车专家贾新光对此表示:“目前,国内汽车产能的确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比如合资公司多数产能不足,自主品牌公司产能极度过剩。而微车的产能过剩甚至已经达到非常危险的地步。”
从这一点上看,合资公司相对经验丰富,但自主品牌和一些微车的生产企业,尤其应该多留意自己的扩产计划,或许学习才是第一步,更加严谨的产能规划才是第二步。
乘用车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则提醒车企:“扩产可能带来产能闲置,这将导致折旧和摊销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他还强调,中国车企的产能扩张要考虑长短期需求差异;产能过剩的核心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车企对之必须“严防死守”。
另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认为,在汽车市场平稳发展的情况下,如果汽车市场规模每年增长20%,那么产能应该有30%~35%的“富余”。而从明年起,车市整体增速将逐步放缓,两三年之后,汽车产业产能过剩难免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包袱”。
对此,崔东树也表示认同。他预计,2010~2012年,汽车市场的增幅将会逐年减小。所以,他提醒广大车企,作出扩产决策时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切勿“意气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