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屿港:长风破浪正当时
2010-4-14 6:4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编者的话
台州湾畔的虎年之春,是个热火朝天的季节。年初,市三届七次党代会吹响“主攻沿海,创新转型,努力开创台州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号角后,我市各地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鼓点激越,全面迈向滨海时代的步履坚实。本报今起推出“迈向滨海时代的脚步·沿海行”大型采访活动,组织精干记者,从台州港大麦屿港区起步,沿着规划待建中的沿海高速公路一线,北上三门,以新闻的视角观照沿海开发与建设的盛况,以新闻的笔触记录760平方公里沿海产业带的沧桑巨变。
远处,岛屿错列,海阔天空,水天一色;近处,两台振华港机,气势雄伟,像两个巨人巍然屹立,面向大海,极目远眺。这是台州港大麦屿港区的集装箱作业区5万吨级码头呈现的一幕。
四月的一天,正值潮平时分。记者看到,尽管海风吹拂,但海面比较平静。涨潮较慢,退潮较快,三面环山,形成了中国海岸线上少有的天然避风深水良港。水深港阔的大麦屿港区,北可通航宁波、上海、大连,南通福州、香港和台湾基隆,是浙中南及闽北沿海唯一可进第三代集装箱的深水良港。
重振雄风,在此一举。台州沿海开发战略号角的吹响,让榴岛人民把眼光瞄向了比大海更远的地方。
抢救性开发——万事俱备,东风劲吹,不是“敢抢机遇”,而是“必抢机遇”
“一边抓紧争取建设乐清湾大桥,一边加快港口开发。”台州市大麦屿港区开发指挥部综合办主任、玉环县大麦屿港口开发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国立说话的语气有点急促,仿佛在与时间赛跑,要把在大麦屿港区建设过程中损失的时间夺回来。
无论是放在台州的海岸线、浙江的海岸线乃至中国的海岸线上加以考量,大麦屿港区的航道水深、稳泊状况和建港条件都有其独特的优势,被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称为“希望之港”。
港口发展的前提是口岸的开放。这个“希望之港”,却在较长时间内让人难以看到大的希望,在口岸升级过程中历经艰难曲折。
大麦屿港的二类口岸是1993年批的,但二类口岸不能停泊外轮,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这也是玉环上下咬紧牙关要争取一类口岸的根本原因。
在玉环县口岸办当了16年主任的林楚城见证了大麦屿口岸升级的全过程:2000年打报告到军方,答复是暂缓;2001年再打,还是暂缓;2003年续打,又暂缓;2004年又打,还是两个字“暂缓”。尽管暂缓的原因每次不一,但暂缓的态度每次都十分坚决。
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折并没有削弱玉环人“必抢机遇”的信心和决心。2005年11月,玉环人终于拿到“同意大麦屿水陆域开放”的批复,并于当月上报国务院。
2009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同意大麦屿港正式升级为一类口岸,这标志着大麦屿港区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成为一个“大有希望”的港口。
今年的台州市党代会提出“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全面迈向滨海时代”。这个拓展发展新空间、优化生产力布局、重振台州雄风的关键之举,对海岛县玉环的发展、对大麦屿港的开放,有着更加非同寻常的意义。
今年的玉环县党代会确定了玉环沿海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提出将打造港口物流新平台作为沿海大开发的战略关键。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由于定位上的反复不确定和投资上的犹豫不坚定,大麦屿港多次失去了发展良机。现在对大麦屿港口开发来说,是万事俱备,东风劲吹。李国立说:“周边港口开发态势迅猛,尤其是温州洞头的开发,对我们构成很大的竞争威胁。大麦屿港因各种原因开发滞后了,当务之急是要开展抢救性开发。”
李国立说的“抢救性开发”主要是指:一是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历经千辛万苦争来的、等来的历史性机遇不可错失;二是要有强烈的赶超意识。很多落下的基础性工作,要抓紧补回;三是要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在“港口开发热”中,要保护好港口资源;当初的开发虽迟一步,反过来看,对港口也是一种保护。
滚动性开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步步到位”
4月7日,在港口查验设施工程建设工地,记者看到,百余名施工人员分别在三个工区争分夺秒地忙碌着。
三个工区于去年10月中旬正式开工,建筑面积达26820平方米。据介绍,海关、国检、边检、海事等“一关三检”的综合办公业务用房工程一直以日为单位交叉并联安排工作,全力抢进度、抓质量、保安全。
“在大麦屿港区正式对外开放之前,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即2011年3月前,设立边检、海关、国检、海事等涉外机构。”这是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海门港口岸更名为台州港口岸及大麦屿港区扩大开放的批复》和《国务院关于口岸开放的若干规定》的要求。
大麦屿港区自升级为一类口岸后,大麦屿港区被纳入台州港发展战略。此后,市县联动、合作开发的机制建立,态势形成,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铺开。
2005年11月1日,台州市大麦屿港区开发现场会在玉环召开。随后,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大麦屿港口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涉及国税、国土、海洋、集疏通道、道路通行费和通关等方面的倾斜扶持。
但港口开发投资大、开发周期长,要真正形成一个现代化大港口,仅凭一时之功、一县甚至一市之力很难一步到位。
大麦屿港区开发采取的策略是区分轻重缓急,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到位,最后实现全部到位。
一个大港口,要真正在地方经济中发挥作用,大麦屿港区要真正在沿海大开发中,起到“桥头堡”的作用,需要实实在在的航运业绩支撑,特别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2006年3月31日,玉环上下痛下决心正式开工建设大麦屿港区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2007年下半年开通了一条内贸集装箱航线,2008年再开通一条;2009年,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
走在大麦屿港集装箱作业区,可以看见,长约1.75公里的标准海塘已经勾勒出1200亩面积的港口腹地。李国立指着不远处的一段海岸线说,那里还准备建7万吨级、10万吨级的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运输最讲究的是效率。集运输条件的改善是一个港口开发的一个重要支撑。
大麦屿港区在集装箱区作业区初具形态后,不遗余力地改善集输运条件——76省道复线玉环段完工、漩门港特大桥建成以及黄泥坎第二隧道和疏港大道二期隧道的贯通;全线总里程23.90公里、投资23.41亿元的76省道复线南延至大麦屿疏港公路正在规划中;港区至沿海高速接线、跨海大桥、陈屿第二隧道及进港道路完成了前期工可设计、评审、立项等工作……
2009年,是大麦屿港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年,港口全年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再创历史新高,分别突破2000万吨和3万标箱。而2006年10月,大麦屿港区才迎来第一艘内贸集装箱船的靠泊,2008年还不到8000标箱。
错位性开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是“定错位置”,而是“准确定位”
大麦屿港区的定位是“三港一中心”,即集装箱运输支线港、大宗货物集散中转港、对台贸易港和港口物流中心。
这是一个准确的定位。错位发展需要准确定位,只有准确定位才能实现错位发展。
打开谷歌地球,可以看到,与大麦屿港区相邻的全球枢纽港有上海港、宁波港和高雄港。
夹在这些世界大港之间,李国立说,关键是要实施错位性开发,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互补合作关系。
集装箱物流是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集装箱运输支线港的定位被摆在了“三港一中心”的建设目标之首。
“今年,中捷环洲万吨级多用码头也将启动建设,完成集装箱作业区回填及配套工程,到时大麦屿港区的物流的集疏运条件将更加完善。”李国立说,2010年的目标是5万标箱。
据了解,目前台州每年通过宁波、上海港出口的外贸货物达60万标箱。如果能把大麦屿港建成台州港的集装箱物流集聚地,那么发展空间将得到很大的拓展。
大麦屿港区是中国航海学会推荐的中国沿海八大避风锚地之一。李国立等认为,大麦屿港区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大进大出的大宗货物集散中转港。
大麦屿港是浙江省最靠近台湾的一类口岸,早在1945年就与台湾基隆港通航往来贸易。对台贸易无疑成为“三港一中心”定位的重要内容。
2009年,对台直航成了大麦屿港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5月16日,港口被列为大陆对台68个直航港口(区)之一;6月16日,对台集装箱运输首航成功启动;7月7日,大麦屿港区对台客运首航顺利实现,并于9月16日开始连续开展9个航次包船续航,为直航常态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首航——续航——常态化直航“三步走”的工作思路,2010年是大麦屿港实现直航常态化或稳定续航的关键一年。
就在昨天,中远厦门远洋运输公司与苏泊尔集团在杭州举行了大麦屿港与台湾基隆港客滚装直航的签约仪式。
2009年12月31日,商务部同意玉环设立海峡两岸商品交易物流中心。
这是一个全新的平台。这是大麦屿港自去年成功开通对台货运和客运直航后,港口开发开放的又一重大突破。这将极大推进大麦屿港区港口物流中心发展建设。
今年,玉环县党代会已确定将建设海峡两岸(玉环)商品交易物流中心作为突破口,重构海陆联动的贸易链和产业链,以港口物流大发展带动城市化和工业化大融合。
根据海峡两岸(玉环)商品交易物流中心实施规划,这个物流中心将发展成为华东、华南地区台湾商品采购中心和集散地。今年将启动物流中心的综合服务区块。
“依托大麦屿港来建设物流中心,以物流中心建设来促进港口物流,以港口物流开发来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从而将推动玉环从陆域时代迈向海陆联动时代。”李国立说。
大麦屿港,一个“希望之港”,如一轮朝阳,正在东海之滨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