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来潮往 汽车业再吹合资风
2010-5-16 20:1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枭冬
近期,热播电视剧《三国》,引来无数观众追看。而原著《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在我国汽车业上也颇为合适。因为,近几年来,正当中国汽车市场风生水起之际,汽车业的合资热也在蛰伏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呈回涌之势。
经过一场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借势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不止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扬眉吐气,中国车市也引起越来越多国际汽车巨头的关注。期间,一些曾在中国汽车市场铩羽而归的企业,迫不及待地选择重新回头;而一些从未涉足过中国市场的海外公司也开始了其淘金之旅。
那么,合资热的再度兴起,是否意味着合资大潮将会并肩自主之风,一同席卷中国汽车业呢?若果真如此,国内汽车企业又该做好哪些准备,实现真正意义的双赢呢?
风云再起
借用香港著名导演徐克的一部电影《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来形容合资潮的再度来袭应该恰当不过,而长安和标致雪铁龙在近期的一纸合约则是一个最佳佐证。
5月6日,长安和标致雪铁龙对外表示,经过5个月谈判,双方已就在中国成立汽车合资企业签署意向书,其将各持50%股权,并采用其自有品牌,而非PSA品牌。由此,长安将迎来第5个合资公司,雪铁龙也将迎来第二个在华合作公司。
在这次合资大潮中,广汽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大赢家。从去年到今年,其已先后与三大国际汽车品牌扯上关系,包括意大利的菲亚特、美国的克莱斯勒、日本的斯巴鲁。这三大海外品牌都选择广汽作为自己的合资伙伴,也无疑让广汽的名气和实力大增。尤其曾经黯然离开中国市场的菲亚特,重归后将绣球抛向了广汽,更被认为是广汽战略规划的重要一步。
而除广汽之外,“法国雷诺和东风重启合资项目,并计划于下半年复产”的消息不胫而走,同样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因为,雷诺想要迈出国产这步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而雷诺方面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雷诺与东风渊源很深,雷诺一直都是东风日产重要的合作成员,雷诺、东风和日产的合作计划仍在继续进行,雷诺一直都在等待实现国产化的时机。
相比乘用车领域合资热正盛,商用车市场自然不甘示弱。
近年来,广汽便与日野组建合资公司,并重组原沈飞日野公司。其通过引进日野技术,现已拥有重卡、轻卡的生产能力,日野客车也形成了与其自主品牌客车相互辉映的景象。中国重汽更在去年与世界知名重卡企业——德国曼公司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后者先进的发动机、驾驶室、车桥技术,目前其采用曼D20发动机的汕德卡T7已经正式上市。
而对商用车大户福田来说,去年也是其大丰收的一年。2009年,福田以产销60万辆的成绩荣登全球第一大商用车制造商宝座。在考虑到日后可能遭遇的发展瓶颈问题之后,福田未雨绸缪,率先与德国戴姆勒公司达成合资生产重卡的协议,进而借鉴德国技术开发下一代产品。此外,一汽与通用去年也成立了轻型商用车的合资公司,旨在引进通用先进的管理、生产理念,提高轻卡品牌的竞争力。
前景可期
面对合资热的汹涌之势,业内专家认为,这是源于两方面原因。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很多国际汽车巨头利润锐减,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有可能助其走出亏损泥潭;第二,对于国际巨头来说,面对中国市场,宜早进不宜晚来。
对第一个原因,事实胜于雄辩。据悉,去年一年,大众、通用的第一大销售市场,丰田的第二大销售市场,各类豪华车品牌的全球前三大销售市场,都留给了中国。而对第二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众多商家都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他们深深明白,不仅要来的早,还要做到真正关注中国消费者需求,这样才能最终占据中国车市的一席之地。
所以,业内人士也注意到,相比20世纪的第一次合资潮,这次有了很多创新。以长安和标致雪铁龙的合作为例,据了解,他们之间采用的便是新的合资模式——成立一个新的品牌,国内和海外市场并举,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规划2020年200万辆年销量的具体目标。
而从近期汽车合资项目中,也不难发现:在这次合资风潮中,凭借着巨大的市场靠山,国内企业已经有了叫板国际汽车巨头的本钱,特别是东风、广汽等大集团,更是成为跨国汽车巨头争相合作的伙伴;同时,由于自主品牌车企在技术上的独到之处,也受到了国际巨头的青睐,如戴姆勒就联姻比亚迪,共谋电动车市场。
纵观我国汽车市场的这次合资潮,正如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所讲,从前是我们主动以“市场换技术”,现在是外来企业主动用“技术换市场”,很明显,这一次,主动权在国内的汽车企业手里。
但这位人士也坦言,和乘用车相比,我国商用车企业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乘用车中的吉利、奇瑞都已在海外打下了不错的品牌根基,而商用车目前在海外市场依旧还是以“薄利多销”为主,品牌营销还有很大不足。
这就要求商用车企业在合资中,要更加懂得学习和借鉴,在国际合作中,要更加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市场优势和国际时机,加快产品和品牌的双重提升。
暗流须防
一直以来,中国汽车产品都被诟病“价廉质差”。所以,如何把握合资浪潮中的机遇,提升产品水准,成就从销量提高的量变到品质提高的质变,则是不少企业必须攻克的一道难题。而这,也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对于此次合资热,专家提醒,在期待美丽前景时,国内企业也要保持警惕。因为一方面,一些自主品牌刚刚挺直的腰板是否经得起新一轮合资潮的冲击,仍是个考验;另一方面,合资是否能够成就真正的双赢,既有企业盈利又能促进行业发展,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针对第一方面,不少人士认为,自主品牌已经成型,目前市场的认可度较高,发展前途广阔,长远来看并无太多阻碍,而且自主品牌车企通过和跨过汽车企业合作,也能获益不少。
但对第二方面,人们的担心则很明显。有专家指出,国际汽车巨头之所以选择合资进入中国市场,是看好中国市场这块蛋糕。在屡次“市场换技术”的前车之鉴下,谁也不敢打包票,这一次的合资大潮,除了利益分成,国内车企是否真能借此夯实其研发技术,并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
对此,有评论员撰文指出,在一片繁荣下,潜伏着不少风险。因为国际巨头们声称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新技术,实则或许只为兜售老旧车型和技术,进而攫取利润而来。对此,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
尤其目前,在新能源、新技术向前冲的关键时期,如果通过合资之后,技术水平依旧原地踏步,这本身就是一种退步。因为,从长远意义上来讲,如果不符合节能减排目标,不符合消化现有产能的整体思路,合资反而成了画蛇添足。
为此,该评论员也提醒说,“当下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同以往,堪称全球竞争最惨烈市场之一,几乎所有外国品牌都在这个市场参与竞争,加上大量本土品牌,市场空间微乎其微。如要在中国车市谋得发展空间,必须引进最新技术,否则绝不会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