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暴跌背后是扭曲的格局
2010-5-30 0:4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一切又来得太突然。
从4月14日开始,国内钢材价格又开始了一轮杀跌潮。尤其是螺纹钢、热轧板卷等主要产品的跌幅明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天平均下跌50~60元/吨左右,最高日跌幅甚至超过100元/吨,上海、武汉、杭州等城市沦为本轮杀跌的重灾区。
本轮杀跌最直接的原因应当归结于宏观政策的转向,在此之前,国务院出台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这直接催冷了与楼市密切相关的钢铁行业。作为工业“食粮”的钢铁出现同步调整也属正常。但是,令业内专家惊呼的是,每一次调整来得如此突然如此凶猛,甚至这种暴涨暴跌已渐成行业常态。
显然,这里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钢材流通结构不合理、中间商过多、钢厂生产无序、厂商地位不平等都在扮演着钢价暴涨暴跌的元凶,此外,钢材金融属性的日益凸显也在考验着行业从业者的智慧。
暴跌渐成常态
5月11日,作为国内最大的建筑钢材生产企业之一的沙钢出台5月中旬产品价格政策,建筑钢材全线大幅下调,螺纹钢价下调300元/吨,最大降幅达到近6%,这是自4月中旬以来钢市调整最大的降幅。
沙钢的此次调价只是对过去市场的一次“滞后”追认,在此之前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国内钢价已经经历过了一次“过山车”。
对于本次钢价暴跌的导火索,上海钢之源电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副经理曹先珂认为主要还是由于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楼市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对螺纹钢等建筑用钢材需求起到了抑制作用,此外希腊危机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等外围市场的不利因素交织,共同导演了本次钢价暴跌。
经历了2008年钢价“腰斩”和2009年千元的钢价深度调整之后,曹先珂对本次600元的调整已经有点习以为常,他认为这种动辄几百元的幅度已经成为钢价调整的业界常态。
但是仍有不少贸易商用“心惊肉跳”来形容最近的行情,尤其是在本轮暴跌重灾区,部分贸易商认为,此次跌幅与2008年的“腰斩”行情相比,时间更短,下跌更急,在这些区域,不到一周时间内即达到了500元的跌幅。
早在2009年第四届中国钢铁贸易商大会上,中钢协名誉会长吴溪淳即对本报记者提出自己的判断,“今后钢材市场的价格将处于不稳定状态,暴涨暴跌的升降周期缩短,频率加快。”
流通结构不合理
究竟是什么导演了近两年钢价暴涨暴跌的一幕幕,并将此演化成为业界常态?不可忽视的是,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在近两年钢价暴涨暴跌过程中扮演的幕后推手作用,但是从行业微观角度来看,同样存在着致命的顽疾。
目前,我国各类钢材贸易商已超过20万家,但年销售能力达到千万吨的企业微乎其微,百万吨以上的也仅寥寥数家,绝大多数企业的钢材销售量都在10万吨以下。以上海地区为例,2009年钢材贸易商销售超过5万吨的仅有两成多,年销售20万吨以上的企业占总比例还不足3%,有将近八成的贸易商年销售量都不超过5万吨。“如此众多的贸易商导致整个流通市场混乱,而且其中不乏投机者,行情好时蜂拥囤货,放大了真实需求;行情不好时争相脱手、恶性竞争,极易出现恐慌性抛售,加剧市场波动。”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相关人士对记者分析,而且部分贸易商根本没有稳定的采购渠道和下游客户,只是单纯钢材的倒卖。
对此,中钢协方面不止一次对此指责,国内钢材销售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中间商太多,有待进一步整顿规范。在市场发生波动时,中间商往往是跟风跑,不但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反而加大了市场波动幅度。
钢厂无序生产
原因并非是单方面的,国内钢厂的无序生产也在深深伤害着这个行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曾表示,要发挥好流通的先导作用,流通带动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但目前就钢铁行业的现状来说,则正好相反是生产主导流通,这是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带来的瓶颈。“国内一些钢厂的生产没有计划性,比较散乱,不是按订单生产,往往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而且有的钢厂没有把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清楚,大量囤积原材料、钢材产品,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损失很大。”上述分析人士说。
钢厂开足马力生产的同时,钢材价格却进入了一波持续跌价的下行通道中,尤其是值得关注的是,本次钢价暴跌的节点再次发生在了大部分拥有长协合同的钢厂,与三大矿山企业签订了临时的季度定价购买矿石的协定之后,二季度季度矿价比去年的年度长协价格上涨约一倍的涨幅并没有给钢厂带来过多的利润。
中钢协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77户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17.74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25.36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但大中型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3.25%,仍处于盈利低水平状态。
在此情况下,呼吁钢厂适度减产的论调在此响起,但是即便是在现在这个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钢厂至今仍没有减产的计划。早在2008年的钢价暴跌期间,一些钢厂声称:“只要存在生产边际效益,就绝不减产!”
金融属性凸显
另一个令业界关注的因素是钢材金融属性的日渐凸显,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会长李耀强表示,从过去一年钢材期货运行情况看,钢材期货在受到现货价格带动的同时,由于其价格信息具有连续性、公开性和预期性的特点,对现货价格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显现,现在已经有钢铁企业及贸易商以期货价格作为协议参考价格。
尤其是螺纹钢在上期所上市以来已成为交易量最大的品种,而本轮钢价的暴跌即主要发生在螺纹钢、热轧板卷等品种上。据统计,螺纹钢期货主力合约RB1010从4月14日最高4898元/吨下挫以来,24个交易日内,该合约累积跌幅达到16.4%;而线材期货主力合约WR1010同期累计跌幅同样达14.8%。
◆(下转A7版
◆上接A6版)因此有贸易商认为,钢材期货的金融属性加剧了钢价暴涨暴跌的幅度,但记者调查发现,更多业内专家认为将钢价的暴涨暴跌归咎于钢材期货的参与是有失偏颇的。李耀强表示,期货市场是一个配置利益和风险的市场,当前中国钢材流通业非常需要钢材期货。钢材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规避市场风险功能都会在钢材流通的变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过套期保值操作,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因产品价格不确定带来经营业绩的大起大落,浙江省永安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铭霞表示,钢材期货的上市为钢贸商提供了一种合法合规、监督有力的高信用投资工具,也使钢价更为透明,这也有利于钢材流通领域进一步规范发展。
此外,有分析认为,在钢铁金融属性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钢厂也适当参与并且合理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功能,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稳定经营,这将成为今后钢铁行业的一个趋势和特点。
流通格局顽疾
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钢价暴涨暴跌其深层原因还在于长期以来我国钢铁流通体制的不够健全,以致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导致企业亏损严重。”上海钢铁行业资深研究人士傅林章对记者分析。
“在中国钢铁产业链上钢厂永远是老大,流通商永远没有话语权。”上海玛业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汤李平告诉记者,“多年以来,国内钢材市场价格频频出现倒挂现象,这是不对等厂商关系的最好诠释。”
上述分析人士对记者透露,一般在钢价上涨时,这些钢厂会将应发货源转卖高价,延迟给代理商发货甚至取消合同;当钢价下跌时,钢厂却要求提前发货,向代理商转嫁经营风险,由于代理商均在钢厂账户留有大量资金且更难以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订货渠道,个别钢厂的极端行为使其代理商有苦难言。
在上述分析人士看来,“目前这种剑拔弩张态势形成的根源并不在钢厂,也不在经销商,而是在二者之间缺少一种完整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快推进钢厂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改“买断式代理”为“佣金式代理”,促使钢铁物流企业由单纯的贸易商变为服务商,通过延伸产业链、提供加工配送服务赢得自己的市场地位。
事实上,钢材价格暴涨暴跌的情况已经得到政府层面的关注,在2009年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已经提出,提高钢材贸易商准入门坎,规范钢材销售制度,建设产销风险共担机制,发挥流通领域对稳定钢材市场的调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