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不明不白
2010-5-30 1:4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枭冬
自重卡行业推行国Ⅲ排放标准以来,有关其技术路线之争便不绝于耳——当时,各种观点针锋相对,整个业界热闹非凡。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国Ⅲ标准在重卡行业的实施已成“常态”,而技术路线之争也似尘埃落定。若非日前有媒体暴出 “假国Ⅲ”消息, “国Ⅲ标准之于重卡行业”的故事,或将渐渐淡出人们的关注范围。
那么,事情到底是怎样的呢?
原来,近期有来自四川攀枝花、内蒙古赤峰、包头和河北唐山等地的近20名中国重汽客户“集体”声讨使之遭遇“难堪”的重汽产品。据报道,这些客户2009年购买的重汽卡车正常运营以后,常被交警和路政人员以“排放不达标”为由进行处罚,并被告知车辆为国Ⅱ产品。这令部分客户 “揭发”,“重汽经销商是通过更改车架号,将国Ⅱ车冒充国Ⅲ车的”。
对此,5月10日下午,重汽紧急发布声明指出,认定有关报道为“虚假信息”,并称 “造假门” “完全是个别竞争对手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对中国重汽进行的恶意中伤”,“其行为已严重损害了中国重汽的声誉”。同时重汽也郑重强调: “我公司产品的生产经营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重型汽车的法律、法规,产品质量和排放标准均经过严格的检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
只是,针对这一系列事件,笔者和很多人的感受一样,除了感到震惊外,实在无法就此判断用户投诉和重汽声明到底孰是孰非。一方面,导致客户运营的国Ⅲ重卡排放不达标,不能简单地得出 “国Ⅱ冒充”定论;而另一方面,中国重汽大呼 “冤枉”,并怒斥对手不正当竞争行为,恐怕也缺乏真凭实据。
所以,相较时下的 “争吵”,笔者更想说的是,中国重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可能更大。毕竟,目前已有专家指出了 “EGR技术是否适合国情、是否能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的一些质疑。专家分析说,EGR阀长期在高温尾气的浸染下,很容易被腐蚀造成漏气,也就会出现常说的冒黑烟现象,造成车辆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排放无法达标。而针对这位专家的说法,我们尚未看到重汽挺身而出,进行全面 “自我解构”的行动。
为此,笔者希望 “受伤”客户、中国重汽以及第三方权威机构能够“坦诚相对”, “打破砂锅问到底”,使事件得以圆满解决。因为此次“造假门”事件,实在事关重大。首先,对客户而言,可以了却其用车过程中的很多困扰,保证自身的权益;其次,对企业,尤其是对中国重汽这样一个在国内外商车市场都占有不小份额的企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还是技术,通过打破的 “砂锅”,也许可以还清白于企业,还真相于天下;再次, “造假门”涉及的问题,攸关中国自主汽车技术的发展,早点打破这 “闷头砂锅”,在目前商车市场残酷竞争的环境下,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一旦证明此乃 “恶作剧”,或许能借机整顿规范行业发展,利及我国汽车业未来大计,促进我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