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脖子”升级6车道“水上高速”
2010-5-4 7:3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4月28日,从北京寄来的代表中国土木工程最高成绩的“詹天佑奖”获奖证书和一尊“小金人”,为仅仅26公里长的常州运河改线段增添了新的荣誉。从昔日苏南运河的“龙脖子”,到今天货畅其流的水上动脉,它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水运工程建设理念。
航道升级,
船民尽享“水上高速”
京杭运河常州段位于老城区。“受长江来水影响,泥沙淤积严重,航道也窄,船只堵上十天半个月一点不稀奇。”改线工程总工程师朱红亮说。
作为大运输量的货运通道,来自北方的煤炭、建材等物资大部分取道运河,这一堵,增加的是时间和物流成本。而在人口房屋密集的老城区拓宽整治河道,又何其难也?
摊开新常州城市地图,跳出老运河向南平地开新河,运河此次改线带来的是航道的本质提升:运河水面宽度由不足50米改为90米,水深由2.5米变成3.2米,通行能力由原来的双向两条500吨级船舶提升到双向六条1000吨级船舶……新运河彻底打通了苏南水运的最大“瓶颈”。
在一艘货轮上,走苏南航线已20多年的淮安船民李加艾告诉记者,航道改造前,每走到常州就提心吊胆,一到镇江就要打听常州段的情况。跨河的桥梁是拱形的,空船靠边走,一不小心船篷就会碰到桥顶。而说起新运河,盐城船民陈长林满脸笑意:“新运河里‘三帮来三帮去’都不用担心,相当于高速公路6车道。以前停船只能将缆绳绑在树上,现在有了船民服务区,心情跟过去也不一样了!”
新运河开通两年多,在苏南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显著效应。新建的11座桥梁在河道中没有一座桥墩,船舶畅通无阻,航速提高了30%。目前,新运河平均每天的船舶通过量为1900艘,年货运量达2亿多吨。一批大型物流企业看中这里水陆联运的便利,纷纷选点布局。
水陆并进,
省出土地1.4万亩
如果说运河改线在货运量上做的是“加法”,那么,在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巧妙利用做的则是“减法”。常州航道管理处马恒处长告诉记者,运河改线段坚持与312国道建设“一盘棋”,仅在资源利用上就省下土地1.4万亩。
站在运河大桥上,河道绿化带的南侧,就是车流如织的312国道。2003年,312国道扩建改造,工程需要大量土方。而当时启动的运河改线工程,恰恰要挖出大量土方。常州市把航道与道路建设一起考虑,拿出了运河南移方案。土方的来路与去路,在比肩而建的两个工程间“无缝对接”。
“推土机的铲斗直接就将挖出的土方送到路基上了,几乎不要运输,方便得很。”一位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士回忆说。
马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单项工程运作,运河改线段需平地开河约22公里,开挖土方总量超过1800万方,如果不进行综合利用,弃用土方将压废土地超过7000亩;而与312国道常州段改线和沪宁高速常州段扩建结合起来做,水陆平衡的结果是,“节省土地资源1.4万亩,节约工程经费约10亿元。”
综合效应,
城市发展有了新资源
“让新运河成为城市发展新的资源!”新运河建设的另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其与常州市“拉开城市框架、建设特大城市”的城市规划紧密结合。
新运河地处常州市区与武进原来的城郊结合部。而根据常州新城市“一体两翼”的规划,新运河线路正好位于城市主体与新南翼的分界线上。
精心设计桥梁线路,打造便捷交通。26公里的运河改线段有11座大桥,平均2.3公里一座桥,中心城区段每座间距仅为1.37公里。如此众多的大桥凌空而起,使原有的干线路网全面恢复,极大地方便了交通出行。
精心设计绿化林带,营造美观环境。站在桥上极目远望,运河的驳岸笔直延伸,与国道的三条绿化带构筑起了生态长廊,成为新的城市景观。数据显示:新运河建设中,拆除危破建筑120万平方米,还建绿色林带恰恰也是120万平方米。
11座大桥,更是一展形态各异的桥型。“路、河、桥、林”相协调的亮丽风景,使新运河地区从原有的“脏、乱、差”变为现在“畅、绿、美”。河道两岸,新城长岛、绿园爱舍等房地产企业纷纷抢摊开发,座座高楼耸立,城市新格局在这里很快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