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国际化城市再出发
2010-6-15 11:0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陶小爱通讯员夏亮
15年迈三大步8个“短板”实现突破
6月13日,长沙市出台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的若干意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宣布:将用15年时间,把长沙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挺进国际化城市之林,长沙已具基础
13年前,长沙市提出要把长沙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13年后的今天,长沙经过大发展、深积淀,已经初具挺进国际化城市行列的基础与优势。
长沙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以及正在形成的全国交通枢纽地位,正彰显着走向国际化城市的美好前景。尤其是“十一五”以来,长沙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保持14%以上的增幅,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44.76亿元,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
城市设施持续改善,“一江两岸”、武广高铁、城市地铁、湘江枢纽、过江隧道、航空新城、城际铁路、梅溪湖国际服务功能区、大学城基础设施建设及岳麓山提质改造等基础设施全面开工;城市的恩格尔系数、国民幸福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保覆盖率等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化城市水准。长沙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文化竞争力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
在中国已成为世贸组织一员的大背景下,目前全国有40多个城市在向国际化推进,今天的长沙已经站在了向国际化城市之林冲刺的起跑线上。
15年迈三大步
长沙市挺进国际化的路径是,用15年时间迈出三大步。
第一步,2011年至2015年,积极融入国际化进程。紧紧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实现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长足发展,逐步实现国际化规则下社会管理体制的接轨,形成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城市国际化框架,努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二步,2016年至2020年,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长沙全方位参与国际大循环,成为国际重要的产业研发、集聚中心之一,全面提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国际化水平,使得竞争实力提升,服务能力增强、形象美丽彰显,区域性国际城市框架基本建成。
第三步,在2021年到2025年,力争建成国际化城市,加快国际经贸、金融发展,构建完备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专业化国际中心,强化国际制造营运中心、国际研发创新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国际人才开发中心功能,确立城市国际化形象,基本建成区域性国际城市。
8个“短板”实现突破
长沙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长沙市离国际化城市标准的差距还相当大,由此,长沙市将在城市设施、经济贸易、公共管理、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科教文化、生活居住、市民素质这8个“短板”上寻求突破。
长沙市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将形成以主城区、都市圈、城郊带为梯度的3级城镇体系,以河东老城区、大河西先导区、大东城地区3大板块和南北2个组团为框架,优化城市发展方向,强化区域功能开发。河东老城区以中央商务、文化、居住功能为主;大河西先导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国际会展等新兴产业;大东城地区重点发展现代商务、先进制造、空港物流等高端产业和新兴功能;北部组团打造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南部组团突出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旅游居住等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强化城市功能配套齐头并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代表长沙形象的标志性建筑,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功能的商贸城、会展城、枢纽城、大学城、旅游城和金融城,形成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城市综合体。
在推进社会服务国际化方面,长沙提出,将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咨询中介体系、法律服务中介体系、现代物流中介体系;建立一批具有名院、名科、名医等品牌的医疗卫生机构,兴办国际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