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网升级,提升国际化
2010-6-23 0:5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任中伟的账算得很清楚:进出口产品大约5%的产值是货运代理(以下简称货代)产生。如果今年重庆的进出口做到120亿美元,国际货代的产值则有6亿美元,如果5年内重庆的外贸进出口额达到600亿美元,重庆货代行业产值可以做到30亿美元。而随着一批跨国IT巨头的落户,实现这个产值,几乎没有悬念。
任中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更多本土企业了解保税仓储,如何围绕汽车物流、电子物流展开“供应链管理”,而非简单的搬运工作。
货代行业产值翻几番无悬念
记者(以下简称记):两江新区设立后,会对重庆的物流行业,特别是国际货代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付中伟(以下简称付):重庆要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这给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记:重庆目前的国际货代业发展状况如何?
付:大约有200余家企业。货代行业的产值一般是按产品价格的5%计算,比如重庆今年进出口额为120亿美元,国际货代的市场大约就有6亿美元。
记:平均每家货代企业就有1000多万元人民币。
付:目前总体来看,行业的个头还是偏小。但惠普、富士康、广大、英业达落户重庆后,国际货代产业已有非常好的发展趋势。两江新区成立后,更多的全球著名企业肯定会加速进入重庆市场。如果5年内,重庆的外贸进出口额达到600亿美元,我们货代行业产值可以做到30亿美元。
重庆物流网将被重新构筑
记:能给我们展望在“两江新区”背景下,重庆物流业的发展吗?
付:我认为重庆整个物流产业布局会更加清晰。最直观地讲,两江新区首先会解决上百平方公里的统一布局互动发展问题。国家发改委去年批准了重庆“三基地四港区”一共7大物流基地,江北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基地、寸滩保税港区、果园港物流区、东港物流区应该都与两江新区有着直接的联系。有了工业承载之地,物流基地园区才有用武之地。重庆物流业目前的情况是布局分散,没有好的条件。一个城市物流的成熟模式应该是大车进入城市周边的大结点,小车应该像毛细血管一样进入各个经济体内部。
上海等城市物流的接点目前已初步显现:大货车进入物流结点后,由不同的配送车送进城,满车进城配送后,循环取货返回物流基地,要运出城的货物准确地在各个结点准备就绪,又能满车出城。这对于一个城市的“畅通工程”非常有好处。在市区看不到什么大货车,城市物流运转又相对科学,也会让低碳经济减低中心城区压力。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重庆物流业将重点围绕这七大基地运转。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国际货代企业,好处也显而易见,包括增值融资、新的商业操作模式都有巨大的空间。我个人看好鱼嘴、复盛、石船这一产业带,这一线将是重庆未来制造业的核心区域,继西永后也会产生巨大的物流商机。
汽车、电子物流将成为重点
记:在“两江新区”概念下,美联做好准备了吗?
付:目前进入重庆的跨国IT巨头最需要的,还是保税物流为主的保税港政策配套。美联国际是重庆第一家注册的保税物流企业,美联目前已和富士康等电子巨头签署了综合保税物流协议,是较早进入这个高门槛的物流配套服务企业之一。我们还和日本日新株式会社进行了合资,新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与目前美联国际不同的是,新公司只重点关注几个行业,比如电子物流、汽车物流,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等,这也是重庆,特别是两江新区未来很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扶持行业。
记:合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付:应该还是“供应链管理”。这个概念在国内的物流行业中已经说了好几年,但是一直做得不好,关键是如何提高企业运转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国外同行摸索了几十年,他们对于汽车物流、电子物流非常熟悉。在中国,物流行业占到GDP的18%左右,而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大约只占到10-12%。国内的物流企业,大部分还是只做运输,这个产业事实上还有包装、储存、保险等许多领域。
本土企业将有一个巨大提升
记:目前国际物流巨头都在密切关注重庆,以及“两江新区”成立后所形成的政策和产业高地?
付:可以这样理解。日新株式会社的年产值在50亿美元,他们看好重庆的物流产业前景。随着惠普在重庆项目的实施,德国最大的物流企业辛克也到了重庆,还有很多国际物流巨头都在积极进入重庆市场。
记:这也给本土企业很大的市场压力。
付:像我们这样的物流企业,过去专注于国际货代,去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国际货代的货运量下降了30%以上,因此我们也加大了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国际跨国企业一方面需要重庆的保税仓储业务,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国内物流渠道。因此本地的物流企业,不论是传统的国际货代企业,或专注国内市场的企业,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
记:能否展望一下美联5年后的发展状况?
付:扎根在两江新区,产值应该比现在提高2-3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