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围堵——迎接即将到来的产业战争
2010-7-21 0:5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肖三匝何伊凡白益民
围剿由此开始
2009年4月8日,包括匹兹堡钢铁公司、Maverick管材公司在内的美国7家钢铁企业和相关工会组织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油井管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即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申请理由是:“中国钢铁制造商享受大量政府补贴,出口美国的倾销率在40%~90%之间,威胁美国约6000名钢铁工人的就业岗位。”据报道涉案的我国钢铁企业共有90多家。
为解释中方的立场,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副部长钟山、中国驻美大使和驻WTO代表团分别紧急约见了美方,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也派团赴美展开立案前磋商和交涉工作。中方认为,造成美钢铁产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危机导致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将这些困难归罪于中国进口产品,盲目指控进口产品存在倾销或补贴,缺乏事实依据。
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随后还是决定对中国输美油井管产品启动“双反”调查,美国商务部也很快对此予以立案。
4月3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表声明指出,中国钢铁产品出口是企业自主进行的市场行为,根据企业提供的证据,企业出口过程中没有倾销行为。美国调查机关对中国油井管产品启动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将严重影响中美钢铁贸易的健康发展,严重损害中国相关企业利益。
对以上种种交涉和声明,美国政府并没有给予太多回应。
9月15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初裁决定,强制应诉的一家江苏企业的反倾销税率为0,其他38家单独税率应诉企业反倾销税率为36.53%,其他涉案企业反倾销税率均为99.14%。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分别于2010年4月和5月对中国输美油井管征收反倾销税作出终裁。
9月9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加征反补贴税。裁定中国涉案企业存在10.9%~30.6%不等的补贴幅度。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做出终裁,对中国油井管实施10.49%~15.78%反补贴关税制裁。
2009年最后一天,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终裁为中国输美油井管反补贴案的最后裁定,以6∶0的投票结果认定中国油井管存在对美国相关产业的损害威胁。细究这个6∶0的投票结果,人们发现,在参与投票的6位代表中,只有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委员夏洛特·莱恩和欧文·威廉姆斯认为中国油井管产品对美国的产业确实造成了“实质损害”,而该委员会主席莎拉·阿兰诺夫、副主席丹尼尔·皮尔森等则都认为中国输美油井管存在的是“损害威胁”。也就是说,美方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国产品在实质上损害了美国相关行业。
同一天,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因计算错误,决定修改对原产于中国的大部分油井管的反倾销初裁结果,税率由36.53%提升至96.51%。据了解,此前被裁定的36.53%的税率是以印度作为替代国计算出的。美国商务部在进行印度卢比与美元汇率换算的过程中,竟然犯了将“乘法”算成“除法”的低级错误。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指出,美方的歧视性做法主要在于:一是不顾客观事实,错误地认为中国企业采购的生产油井管所用的所有圆钢都构成补贴;二是错误地认定中国政府通过干预圆钢的供应市场而扭曲了圆钢的市场价格,拒绝中国政府和企业提出的国内市场价格信息,执意使用其他国家市场价格作为比较基准,人为抬高了所谓的补贴幅度。
油井管案暴发以后,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形势迅速恶化。2009年4月份,中国净进口钢铁89.34万吨,大大超出3月份粗钢净进口4.6万吨的数字。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09年前4个月,全行业钢材和钢坯出口折合成粗钢合计696.81万吨,同比减少1032.3万吨,下降了49.7%。2009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钢材,跟2008年比最起码减少了50%。
按照当前的裁定结果,中国油井管出口美国市场已经毫无利润可言。
几乎所有的涉案钢企都判定中国钢管出口欧美市场已经没有希望。对中国的油井管行业而言,美国的大门彻底关上以后,未来的出口前景相当不妙。因为欧盟的大门已经关上,墨西哥、哥伦比亚、加拿大等国都在跟风,中国的油井管几乎已经完全退出了欧美市场。
打压才刚刚开始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在世界舞台上咄咄逼人的气势达到极致,这引发了西方社会的阵阵恐惧,同时也招致了美国的猛烈“敲打”。美国一度将日本看成是苏联解体后最大的威胁和敌人。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说:“冷战结束了,冷战时的赢家是日本,决不能让日本成为冷战后的赢家。”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