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重庆两江新区比照香港发展模式
2010-7-21 11:4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重庆市拿到了“两江新区”这块金字招牌,当地学者对对其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上有不同见解。7月20日当地一位专家建议,可对照我国香港及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建一个“新香港。”
迷途与选择
“我们两江新区有1200平方公里,所以(我认为)两江新区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新的香港,(香港现在)有700多万人,有2000多亿美元的产值,相当于1万亿元人民币,”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院长任宏7月20日在当地一个有关工业房地产发展的论坛上说,重庆两江新区提出,在2020年做到1万亿元人民币产值,与目前香港的产值相当。
两江新区的1200平方公里规模,相当于早期的四个深圳(327.5平方公里,主要是罗湖和湖田),并与扩容后的深圳2200平方公里的一半相当。
任宏建议当地政府将两江新区的发展和定位放在全球范围内来考虑,他期望未来的两江新区能代表全球“最高的城市开发水平、最高的科技研发能力、最佳的环境体系。”
他建议当地政府在发展两江新区时,要敢于将该区建成有世界一流的科技源、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和世界一流的居住环境的新区。
“看我们现在的两江新区,划了十个功能区,我请问一下,里面的大学园区在哪里?既然是两江新区,国家给了很优惠的政策,能不能办出代表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任宏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当地在建设、发展两江新区的思路不开阔,以及定位模糊上的不满。
任宏提出这一看法的逻辑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浦东和滨海的科技园没有做到将产业链最上端的要素抓住,两江新区现在刚开始建设,有机会能像我国台湾的新竹园及美国硅谷那样,通过集聚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学,来形成不断升级发展的动力。
当地另一些学者此前也曾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达类似观点,认为当地目前在发展两江新区时,存在思路未打开,不善于广开言路吸纳外界观点和建议,仅靠一批官员根据上级指令埋头苦干等问题;以及在定位上不够明晰或具象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等国家给的5个定位,在提法上偏于空泛,缺乏参照系。
这些学者担心,未来的两江新区只是一批“没脑子”的工业区。
工业地产机遇
“两江新区6月18日挂牌,到今天刚好是一个月零两天,最近忙于筹备具体工作,应该说庶务缠身,平时都是研究一些很具体、很琐碎的问题,对于宏观性的一些会议和论坛确实是无暇参加,” 重庆市副市长、两江新区管委会主任翁杰明20日在该论坛上说,但是接到了这个发展工业地产论坛邀请函的时候,我觉得无论如何必须参加,“因为这个会议的题目真正的是抓到了点上。”
翁杰明认为,中国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要靠工业来支撑。重庆这个国务院定位的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必须要有与工业相配套的房地产来支撑。“而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业房地产整个的运行主体和运行模式与我们工业的大幅度的发展、成绩的大幅度的提升不相适应。”
翁杰明称,目前重庆市的标准化厂房建设层次还普遍偏低,无论从规划定位、概念设计、服务理念还是从建设标准、建设档次和建设规模来看,与沿海发达地方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与全市工业发展极不相称。
“据初步估算,(两江新区内)除了禁用地达到120平方公里以外,工业厂房将超过1.65亿平方米,工业楼宇将超过2000万平方米,实际上加起来也就是1.85亿平方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翁杰明说,重庆目前每年的房地产业建造的房屋总量全部加起来才只有2000万平方米左右。
翁杰明认为这是该市需要认真探讨的重大课题,因为提升当地工业房产的发展水平,有利于顺利承接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等产业转移。
与会的国家与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员、投融资研究室主任杨萍则通过对比“珠三角”与“长三角”的发展模式,做出委婉建议,她说,“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地产规划方面、工业地产的有序发展方面就显示出了它较珠三角地区更强的优势,”“(两江新区的)工业地产的发展应该选择一个更具有前瞻性,更有利于持续发展的一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