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港口建设过剩了吗?
2010-8-2 9:0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范云兵
7月21日,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公布,6月份批复核准了一批港口项目申请报告,其中包括辽宁营口港鲅鱼圈港区1个30万吨级铁矿石接卸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800万吨;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煤炭码头一期工程,9个2000吨级煤炭装船泊位和3个待泊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400万吨。
而就在前不久,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公布的 《2010年上半年全国交通运输和物流运行态势分析报告》显示:我国集装箱港口产能2010年仍显过剩,专家预测,预计产能利用率为72%左右。
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建设港口。国家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并没有打消地方政府的热情,反而使这股势头愈演愈烈,这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和反思,港口“过剩论”一时四起。
对此,有专家表示,地方政府兴建港口,不仅是一项形象工程,更是一项政绩工程,它可以增加经济发展,尤其是外商投资的砝码。但是,由于我国海岸线狭长,并分属不同的地方政府,各地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造成了短短海岸线存在数个港口的现状。另一方面,港口发展的动力源于腹地经济,一个区域内港口数量过多,必然造成地方各港口企业竞争激烈,甚至造成生产经营困难。据统计,目前我国港口吞吐能力已超实际需求的20%~30%,若加上在建及待建港口,供需将进一步失衡。
但港口产能是否真的过剩,业界也争执不休,莫衷一是。
一些支持港口建设的专家表示,港口产能过剩可分为长期性过剩、周期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当前产生的是部分地区和部分港口的产能过剩,而不是全国性的过剩;是结构性的过剩而不是整体性过剩。这种 “过剩”,多表现在集装箱、大型油轮等方面,干散货等运量还偏紧。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宋德兴就表示,我国现在每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亿吨,相当于新建一个上海港。而我国目前港口吞吐能力与吞吐量的比例为1:1.27,集装箱比例为1:1.38,明显存在结构性过剩。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专家罗洪波也不赞同港口“过剩论”。他认为,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港口吞吐量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就是受益于早年超前的投资思路。 港口基建有其特殊超前性,需适度超前于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
因此,专家认为,当前不能一味要求停止码头建设,而是要调整建设结构。国家的一系列规划都指向港口之间的整合与结构调整,也明确给出了各港口的定位。不过,国家的规划并没有阻止地方政府的热情,因为发展港口的投资权和主导权掌握在他们手里;再加之腹地经济基础有限、海岸线资源有限,造成各地方港口建设争夺战也愈演愈烈。
对此,业内人士提醒,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对港口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对于地方政府和港口经营者而言,目前不应该只限于吞吐量的竞争,而是应该聚焦在软实力的建设上,这样才能使港口成为国际性交通枢纽。
太仓港口管理委员会发展服务局局长孙松也认为,今后港口的竞争要注重融资、服务、船舶交易等软实力的提升,相邻港口之间要加强合作,也要合理分工,以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只有这样,港口才不会 “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