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船公司资讯

同门兄弟酣战海洋工程

2010-8-31 13:4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原本胜券在握的收购却半路杀出了同为央企的中交股份,中交股份以高出2500万美元的价格拿走了到嘴的肥肉F&G。致使中集集团痛失了一次在海洋工程领域中完成1+1>2布局的机会。国金证券点评称,如收购成功,中集集团则可“打通海洋工程全产业链”。 
    实际上,围绕这场海外并购的较量,多家国企都表现出了足够的兴趣。据统计,为了拓展海洋工程(以下简称“海工”)业务,当前中国有15家船厂已经投资了大约400亿元人民币。 
    中交拦路 中集痛失“F&G” 
    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肯定没有想到,中集集团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一场志在必得的收购——中交股份以溢价25%的价格拿下F&G。 
    8月11日振华重工公告称,持有振华重工46.1%股权的中交股份以1.25亿美元收购了F&G,中交股份已经完成了对F&G的股权交割。F&G是全球领先的海上钻井平台设计服务和装备供货商之一。F&G源自1946年成立的美国Freide Goldman Halter 集团,是该集团海洋工程设计部门。2002年Freide Goldman Halter集团破产之后,该设计部门独立成立公司。 
    60多年的浸淫已经使得这家公司成为全球海洋工程移动式钻井平台领域的尖端设计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超过100个海上作业平台系由F&G 设计。 
    早在2月2日,中集集团已公布公司拟已7500万美元收购F&G,双方已经达成共识。按照4月期间麦伯良对股东的说法,F&G就差最后签约了。 
    为了摆脱高价强抢兄弟单位的嫌疑,中交股份公告中称,公司于今年1月已经开始单线接洽F&G,而后于8月9日完成了收购。 
    中集集团的不满情绪从其公告中或见端倪,“中交股份在本公司与F&G的股东达成意向之后,向F&G的股东提出了更高的报价,即以1.25亿美元收购包括F&G核心团队持股在内的F&G全部权益。” 
    究竟是谁先接触F&G不得而知。但对于此次收购,振华重工同样给予了厚望。 
    “预期此次收购交易可大大提高向中国和国际客户提供复杂海上开采与建设解决方案的竞争力。中交股份同时认为在集团与F&G 之间将产生多个潜在的协同效应,例如振华重工的海上设备生产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利用。”振华重工称。 
    “两家企业争购一个F&G是一场内耗战,最划算的自然是卖家。”一位海洋工程领域从业多年的专家指出,这个收购价超出了F&G的价值。“设计公司核心在人,最大的价值在于企业文化。买家能否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全球超过10%的升降式钻井平台、超过20%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超过35%的升降式钻井平台都是出自F&G之手。大部分根据F&G设计而兴建的钻井平台也同时使用由F&G 供应的成套设备。 
    中国海洋工程加快全产业链布局 
    且不论业内人士如何评价此次收购,收购失手显然扰乱了中集集团麦伯良的海工筹谋。 
    按照麦伯良对海工的规划,中集集团是要进入世界海工第一方阵。“全球范围内,特别是针对深水的海工,中集会做到世界一流。未来在量上要做到全世界第一,超越新加坡吉宝、三星、大宇。” 
    借由向烟台莱佛士发起收购,中集集团正式迈进海工领域。 
    2008年3月12日,中集集团通过子公司与新加坡来福士(烟台莱佛士是其海工子公司)章立人等两位股东签署了协议,以每股6.92美元的价格收购两人手中持有的29.9%股权(后收购价调整为4美元/股,总价为3.271亿美元)。 
    截至2009年11月,中集集团发起要约收购获得了烟台莱佛士发行在外股份的55.21%,而后,中集集团获得了新加坡莱佛士的控股权,从而获得了对烟台莱佛士海工公司的控制权。 
    完成对烟台莱佛士的控股之后,中集集团开始了一系列完善产业的动作。通过收购和自建,在芝罘岛、海阳设立新的海工基地,达到了两万平方公里的规模。 
    其后,中集集团直接获得海洋平台钻井系统供应商TSC海洋集团公司9%股权,通过控股公司烟台莱佛士持有TSC公司8%股权;2009年10月份,耗资1.5亿元的中集集团烟台海工研究院成立。 
    虽然中集集团掌控了世界领先的海工制造商烟台莱佛士。但在设计上终有欠缺。几乎在同时转型海工的振华重工,更是需要一个高平台。 
    “如果只是承担海洋平台建造,不是总包,一个项目的利润率仅在5%~10%。”中远船务工程公司一位不愿具名人士透露。 
    专家介绍说,全球50%的海工装备在韩国建造,20%在新加坡建造,17%在中东船厂和中国建造。而大量的技术专利和技术储备多在欧美企业之中,他们垄断着海工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 
    实际上,一场金融危机让众多船企掉头海工。据德国劳氏(GL)提供的信息,当前中国有15家船厂投资了大约400亿元人民币用于开拓海工业务。这也意味着,来自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加剧。 
    目前国内形成的海工规模中,“第一梯队包括烟台莱佛士、大连船舶重工、上海外高桥、中远船务等企业,主要从事钻井平台和浮式生产系统建造。”中船重工704研究所标准情报室研究员刘峰认为。而振华重工、熔盛重工等则被划入了第二方阵。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