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交通资讯

泸州交通巨变 从“边缘”到“高地”突围

2010-9-15 13:2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泸州市简介 
  泸州古称江阳,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位于四川水陆出海要冲,南与贵州、云南相联,东邻直辖市重庆,西接宜宾、自贡,北靠成都经济圈,是四川出海南通道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历来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经济枢纽,今日泸州更具水陆空立体交通区位优势,成为长江“黄金水道”和西南出海南通道上的璀璨亮点,是国家交通部确定的二级枢纽站和长江主枢纽港城市。下辖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和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四县,幅员面积12247平方公里,全市人口497万。 
  泸州城市名片 
  中国酒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工作先进城市四川省园林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 
  投入1890亿元 
  大手笔勾勒泸州未来交通骨架 
  区域的竞争,核心是枢纽之争。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处于四川通江达海物流大通道的关键点上,在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 
  但到2005年的时候,泸州只有一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且到了泸州的纳溪就止步不前了。集装箱码头,只有几万标箱的吞吐量。这一切,将泸州逼到了边缘化的境地。 
  如何脱困?泸州开始思考突围谋变之举。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通道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四个四’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工程。把这个枢纽建成后,就基本确立了泸州在川滇黔渝结合部这个区域的中心地位。”泸州市委书记朱以庄说。 
  2008年初,泸州市委召开六届六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川黔高速公路、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四大通道”的战略目标。随后,在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泸州境内又新增加了成自泸赤高速公路。 
  2009年,在《四川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中,泸州被确定为“突出南向”的重要区域性次级综合交通枢纽。面对这一难得的机遇,泸州立即对交通发展目标、枢纽布局和重点项目等进行研究。 
  2009年6月,泸州市委六届十次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决定》、《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意见》三个文件。“两决定一意见”凝聚了多方智慧,其中交通发展基本框架备受关注。 
  根据初步规划,2008年至2020年,泸州交通枢纽建设总投资将达1890亿元,将大力实施“千亿交通工程”。建成四川突出南向、通江达海、沟通南亚和东南亚重要的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即:以主城区为中心、“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络、“三纵四横”铁路网络、“一横、二纵、五港区”的水运体系以及川滇黔渝结合部重要支线机场。 
  大盘布局谋篇,落子铿锵有力。千亿交通工程勾勒了泸州交通的未来大格局,吹响了泸州由“边”向“心”突破冲刺的号角。 
  三条高速公路 
  同时开建出川大通道建设如火如荼 
  “一个市州有三条高速公路同时开工,在全省绝无仅有,在全国也不多见。”泸州市市长刘国强说。 
  2009年是泸州交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川黔高速公路、泸渝高速公路和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同时开工建设。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续建项目紧锣密鼓推进;纳(溪)叙(永) 
  铁路全线贯通;叙永至古蔺大村铁路正式奠基。 
  一个个大手笔的建设项目应接不暇。 
  川黔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7918”网布局的横线厦蓉高速公路的一段,川黔高速公路泸州段以纳溪为起点,川黔界为终点,是四川经泸州通往沿海口岸最快捷的出海通道,建成后泸州将成为厦蓉高速公路的主通道。预计今年底,川黔高速公路江门至叙永段将形成通车能力,力争2011年上半年纳溪至叙永段建成通车,到2011年底实现全线贯通,提前完成工期。 
  与川黔高速公路一样正在加速推进的还有泸渝和成自泸赤两条高速路。泸渝高速现已累计完成投资10.41亿元,2012年建成后将成为长江上游沿江快速走廊和成渝经济圈的重要通道。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泸州段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4259亿元,2013年建成后,将成为连接川南城市群、沟通毗邻贵州的便捷通道。 
  目前,泸州在建和拟建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超过了300公里。届时,川黔高速公路、宜泸渝高速公路和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将在泸州交叉,并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环”,再向周边辐射形成“六射”的高速公路网络。这不仅将打通制约泸州发展的交通瓶颈,使泸州真正融入成渝经济圈,还将构建起泸州特大城市的主框架。 
  铁水联运 
  “黄金水道”与腹地对接 
  2009年7月18日上午9时58分,满载着1500吨煤炭的东风9592首列火车踏着晨光,缓缓驶出叙永火车站,穿山越岭,过桥入隧,奔向泸州江北火电厂。这标志着纳叙铁路全线贯通后实现全线工程运输。 
  几年前,隆黄铁路修到纳溪后,由于多方面原因戛然而止,古叙煤田丰富的资源也因此无法与铁路实现“无缝”连接。2004年11月18日,隆叙铁路纳溪至叙永段开工。2009年1月30日,纳叙铁路全线贯通。 
  纳叙铁路贯通并向古蔺延伸后,将为泸州及四川发展提供强大的能量支持,泸州正在成为又一个新的增长极。随着铁路向贵州的延伸建设,泸州作为出川南大门的区域优势将更加凸显,长期沉睡的古叙煤田正在醒来。古叙煤田已探明和预测的69亿吨煤炭以及周边的贵州习水、毕节地区247亿吨煤炭储量将像“金子”一样源源不断地被运出山外,为泸州乃至四川的发展注入活力。 
  泸州港是四川全省唯一的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全省第一个水运二类开放口岸和全省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是四川及云贵北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四川第一港。在泸州建设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经济战略中,泸州港的建设至关重要。 
  懂得发挥优势,是从竞争中突围的关键。泸州提出了打造“一横二纵五港区”水运体系的目标。 
  其中,长江航道是“一横”,沱江、赤水河航道为“二纵”,龙江港区、纳溪港区、泸县港区、合江港区、古蔺港区为“五大港区”。 
  目前,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的辐射能力已经扩大到了云南省红河州。 
  2009年,泸州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年吞吐能力达50万标箱。目前,100万标箱扩建工程正在进行。 
  在加快码头扩建工程建设的同时,进港铁路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进港铁路预计于今年底建成通车,它的快速推进无疑为泸州港的发展增添了马力。届时,泸州港将成为长江沿线第一个拥有铁路直通码头的港口,一方面,通过成渝线可对接龙泉汽车城、青白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都保税物流园区和进出口加工区等,并以“五定”集装箱班列实现铁水联运,降低成都经济圈货物到泸州港的集疏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隆黄铁路辐射滇东、黔北地区,将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引入到泸州中转,泸州港的辐射功能将进一步扩大。 
  机场迁建 
  通道经济 
  完善立体交通网络 
  2009年,泸州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历史性地突破20万人次大关。截至今年8月25日的旅客吞吐量已达17万人次,预计全年将达到27万人次左右,同比增长约35%。而在1994年,泸州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仅为3万人次。 
  2009年11月30日,四川省机场集团正式托管泸州机场。省机场集团以其优势的航空资源、高新的发展理念和专业的管理水平,帮助泸州机场在业务拓展、安全服务和经营管理上取得更大进步。 
  省机场集团托管泸州机场,让泸州机场的发展有了更足的底气。 
  1990年,泸州机场改建通航,有着光荣历史的泸州蓝田机场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1998年底,泸州机场扩建后开通远程航线。目前,泸州机场已开通泸州至北京、广州、深圳、昆明、贵阳航线,9月3日正式开通上海直飞航线,极大地促进了川滇黔渝结合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开放,成为了泸州“水公铁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社会效益显著。 
  作为川滇黔渝结合部重要的支线机场,泸州机场还发挥着川黔渝旅游“金三角”支撑机场的作用,游客从泸州到贵州赤水、宜宾竹海等景区,距离更近。 
  因历史条件所限,泸州蓝田机场建于长江边的低洼地带,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机场已处于中心城区边缘,机场现状不仅制约泸州迈向大城市行列的步伐,更不能满足泸州市及周边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航空运输需求。迁建泸州机场迫在眉睫。 
  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机场迁建工程前期工作参与人员的积极努力下,机场迁建前期工作正高效快速推进。 
  新机场建成使用后,其辐射区域可达到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00万,均为经济基础较好、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完全具备成为川南及周边区域中心机场的条件。 
  新机场建设在川黔、宜泸渝、成自泸赤三条高速公路以及港口、铁路之间,形成“水公铁空” 
  立体交通体系的相互配套衔接。 
  届时,新机场的交通将更便捷。随着几条高速公路的竣工,贵州赤水、自贡富顺、内江隆昌、宜宾江安等地到泸州新机场车程在半小时以内,自贡、内江等地的客人到泸州新机场仅40分钟就可抵达;交通网络的完善将大大吸引贵州、云南等地的客流。同时,今年泸州将完成国道321线泸州——隆昌段的路面改造工程,泸州城区距新机场仅有约15分钟车程。 
  可以预见,一个直接辐射川南、黔北、滇东、渝西区域,功能更为完善,航线网络更丰富,航班密度更高的机场,必将促进泸州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速流动,从而实现泸州经济及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交通巨变促经济飞跃 
  交通的巨变,归根结底是为了经济发展。南北、东西交通枢纽的建设,必将形成两条经济走廊和区域中心城市,进而形成一个用产业链、产业区对接的经济网络和平台。 
  综合交通枢纽一经形成,泸州就更具有布局产业、园区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势:围绕泸渝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尤其是重庆的产业转移;围绕川黔高速、隆黄铁路、叙大铁路建设,加大古叙及云贵的煤炭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泸天化煤气化项目建设,发展煤化工产业;围绕港口扩建和进港铁路,大力实施“铁水联运”,积极发展港口物流业;抓住机场迁建的机遇,建立北部空港经济区。泸州传统产业的升级扩军、本地劳动力和资源的就地转化、成渝经济圈的产业联动、珠三角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转移,都是泸州通道经济可大做文章的地方。泸州在区域竞争中将拥有更大的魅力、更强的实力和更多的活力。 
  交通建设不仅仅为泸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和优势的提升,而且对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对外交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向东向南发展作为四川发展的一个重点,泸州正好是向东向南发展的“桥头堡”。向南可以通过川黔高速公路、川黔铁路达到广西、广东,向东可以通过黄金水道和泸渝高速公路,把东部地区通过水路和陆路联系起来,然后到达沿海地区。 
  整个四川和西部地区要向东南亚发展,泸州将发挥枢纽作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