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 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2010-9-27 10:4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我国正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阶段,人均GDP的水平逐年提高。在这个阶段,服务业的发展进入加速时期,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别是对于以建设成为经济中心为目标的城市来说,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强弱,也将决定城市中心地位的高低。从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工业化进程和服务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服务业发展的转折点一般是在人均GDP 4000美元—8000美元之间,而其加速的区间一般在5000美元左右。这一规律在国内几个大城市的发展中也已初步得到证实。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服务业的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经常呈非均衡或者说非线性的发展。例如,在一些按照常理认为可以大发展的地方,服务业比重却并不高;而在一些不符合“规划”、甚至被城市管理部门驱赶的地段,“自发”的市场却红红火火;在不少人为地建设起来、具有相当现代化硬件水平的地方,市场所需的“人气”则长期聚集不起来。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所需的必要条件进行分析,据此来调整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思路,从新的视角制定方略,更好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服务业的发展有其自然演化的条件,如北京的大栅栏、天津的三岔河口和梨栈(如今的劝业场一带)、上海的城隍庙等。这些地方无一不是人群密集、物流活跃并且将购物、休闲、娱乐、品尝、酒肆、茶楼、观赏、洗浴集于一身之地,因而形成品牌效应。当然,进入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内容和手段都已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但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却不容忽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大致来源于:
一是以城市服务业高度聚集区为核心的圈层式专业化集聚,主要体现在目前不少城市都在大力兴建的中心商务区(CBD)上。随着服务业知识、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和人力资本在其中作用的不断增强,这种CBD所影响的空间地域不断扩大,并且从制造业中的分离趋势日益明显,从而形成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区,以其产业聚集的规模、成本和专业化优势确立市场地位。明显的区位优势,加上高素质劳动力和资金的便利性等因素,都将进一步促使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向大城市的CBD集聚,进而强化这种优势。
二是依附于现代制造业周边的综合性服务业集聚,亦即我们常说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制造业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转变粗放的增长方式。在对制造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中,制造业内部服务性活动的外部化和服务交易的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趋势。将制造业企业中原有的“第三产业”剥离出去,必然产生对大量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而从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的研发、金融、信息、各类专业服务、物流和供应链服务、市场营销和咨询服务等内容可以看出,这种服务既包括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各种配套服务,也包括公共性服务。现代制造业的强大显然有利于这种服务业的集聚和发展。
三是为特定产业集群提供配套的系统化集聚。产业集群是产业上相互关联的众多企业及辅助部门在同一个地域空间上的聚集。这种聚集表现为生产要素在某一区域高度集中,从而产生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这种由于区域要素聚集所形成的规模效应也称为“范围经济”,通常体现出空间性、外部性和规模性特征。服务业在特定区域形成的产业聚集,将促进符合该产业集群特性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和生产性服务体系的形成,美国硅谷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以上是从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角度对服务业发展动力所做的简要分析。如果从服务业参与的主体角度看,还要将政府政策和企业行为加以考虑。具体包括政府通过发展服务业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动力、企业和行业技术推动的动力、分工细化的驱动力、需求供给的带动力等。这四个动力因素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产业的发展仍具有较大的调控力和影响力。如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可以对某些产业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而近年来在总需求中始终保持较高比重的固定资产投资,其投向城市基础设施的部分更是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着越来越好的外部条件。
从企业主体方面看,由于一般服务业的进入门槛不高,因而起步时其发展水平并不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国服务业存在产业结构分散、企业规模偏小、集成化程度低、增值服务能力弱等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但确实有一批企业经历了发展、提升阶段,打出了自己的特色。按照迈克尔·波特的三种“一般竞争战略”划分(广泛低成本、广泛差异化、聚焦战略)理论,差异化经营和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曰“特殊资产”才是未来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方向。
要达到加快服务业发展、尽快提高其在GDP中的比重的目的,还要关注服务业这个大系统发展的外生环境动力,主要包括技术进步的推动、市场环境的作用、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政府部门的导向等方面。近几年来,天津市和滨海新区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分批推出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仍存在着市场在服务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小、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够强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比重低、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不高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服务业无疑是一个重要选择。
目前天津服务业的比重不足40%,与北方经济中心的目标要求有较大距离。加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要大力发展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或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推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服务、移动通信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和改造金融、电信、商业、中介、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融入更多的现代化手段。
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围绕天津现代制造业集群,通过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研发服务、建设专业园区、资产评估、投资咨询、信息咨询、技术咨询、管理服务、工程设计、公共关系、人才市场等途径,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和产业链,并通过“外溢效应”为环渤海地区提供服务。
要大力发展商业、餐饮、娱乐、家政、美容、保安等消费性服务业,巩固其在服务业中的传统地位,发扬光大“老字号”,并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新的品牌。
要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人才。在经典的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只包含普通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而在舒尔茨和贝克尔之后,人力资本成为新的、重要的生产要素,这在以消费的主观性、即时性和不可储存性为特征的服务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要在大、中专学校中开设更加贴近服务业的课程,同时加大对服务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尽快提高服务水平。
要加大政府推动的力度。在大力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政府部门应与所属中介、评估、咨询等机构彻底脱钩;要推动天津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缩小收入差距,稳步提高居民收入;要治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改善消费预期,把大量积存于房地产领域的潜在消费能力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