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经济形势分析

试论“重庆模式”的结构系统与特征

2010-9-3 2:3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我们认为,近年来,重庆的改革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既切合重庆特殊市情,又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重庆模式”,可归纳为“1十5”结构系统。“1”是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奉行改革、开放、创新并举方法和原则,坚持从重庆实际出发,围绕民生改善探索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这一总的指导思想;“5”是指在经济、政治、政府体制、城乡统筹、执政基础等五大领域和环节展开的创新探索,取得了突出成绩,探索到基本规律。 
  近年来,重庆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重大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被媒体称之为“重庆模式”。这种模式怎样形成,由什么系统构成,其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各界关心并希望求解的问题。为此,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自己的看法发表出来,以抛砖引玉,以期引起讨论。 
  所谓“模式”,一般是指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论,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所谓“重庆模式”,是指近年来重庆在改革发展中选择的不同于沿海、经济特区和全国其他城市,但却适合重庆特殊市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式及其结构系统。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314”总体部署,之后国家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重庆进入由“打基础”、“求突破”到整体推进新阶段的大转移大提升,重庆由此加快了改革发展探索新步伐。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唱红打黑”、建设民生政府、谋划“圈翼”互动新机制、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一系列新举措,大大拓展了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空间,强力推进了重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进程,使“重庆模式”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完善。 
  我们认为,重庆模式总体上可概括为“1十5”结构系统。“1”是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奉行改革、开放、创新并举方法和原则,坚持从重庆实际出发,围绕民生改善探索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这一总的指导思想。“5”是指在实践中“五大”领域和环节展开的创新探索,包括经济、政治、政府体制、城乡统筹、执政基础五大方面,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构成重庆模式探索中的五大特征。 
  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平台,推动重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重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重庆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由政府牵头整合各类分散的政府资源组建投资集团,推动重庆国企和金融企业重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如成立高速公路投资发展公司推进公路交通建设;组建渝富公司参与资产重组、企业重组、银行重组、证券公司重组,解决国企问题和改善金融环境;组建重庆地产集团把土地规划和土地储备结合起来,政府因此获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政府投资集团成为重庆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重大公共项目的投融资平台,6年来重庆75%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由其承担。重庆金融业目前GDP占比超过5%,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在较短时间内改善了重庆的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坚持走创新改革的开放发展道路。招商引资一改过去偏重港台的狭窄引资渠道,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引资。在引资方式上结合重庆优势,创新“垂直整合一体化加工贸易”模式,成功引进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电子产业巨头,创造了内陆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重庆模式”。组建外经贸集团推进本土企业“走出去”步伐,在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外派劳务上取得积极进展。三是立足长远大手笔超前规划,确立大开放战略思路。重庆规划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内陆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等三大课题已经结题,现正进入实施阶段。在铁道部最新规划中,重庆被定位为继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之后的第五大全国铁路枢纽,核心就是在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配置国家级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加上规划中的全国唯一铁路保税港,为西部物流园打造中国西部最大铁路国际口岸带来不可复制物流资源优势。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已经产生了实际效果,去年重庆利用外资达40.4亿美元,增长47%,总量跃居西部第一,增幅保持全国第一。新增世界500强企业12家,引入世界500强总量西部第一。大开放促进了经济大发展,去年重庆GDP增幅达14.9%,位列全国第三、西部第一。 
  扶正祛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设改革发展必备的社会环境条件 
  重庆拥有优秀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了培育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2008年启动了大规模的“唱读讲传”活动,全市干部群众参与面高达93.4%,满意度达94.74%,不仅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激励了群众的“精气神”,改善并提升了重庆的文化软实力。为维护和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重庆提出“五个重庆”建设目标,“平安重庆”是其中之一。在平安重庆建设推进中,开展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唱红打黑”净化了社会环境,维护了社会基本经济、政治秩序,受到老百姓和外来投资者的普遍欢迎。 
  以建立民生政府为切入点,推进体制机制和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首先,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新理念,倾力打造“民生政府”。薄熙来上任之初就提出“改善民生是执政之要”。他指出:“民生的改善是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民生发展与经济增收密不可分,是促使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条件。今年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专题研究民生工作,规划的“十件民生大事”总投入高达3000多亿元。其次,抓好国资增值,构筑民生政府新的财力基础。宏大的民生计划需要财力作保障,重庆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抓好国有资产的经营和增值,使之成为除一般税收和基金外政府的“第三财政”。据统计,除中央国资和区县国资不计在内,市政府直接掌握的国资总量从2003年的l700亿增长到2009年的l万亿,6年涨了6倍。第三,以民生为导向推进综合体制改革。重庆改革的基本设想就是从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缩小城乡民生差距入手,围绕就业、住房、上学、就医、养老及精神文化等领域,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建立机制,促进公共服务政府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完善。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推进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国民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五个方面统筹”,并进行了相应的综合配套改革。 
  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与“两翼”发展战略,探索“圈翼”互动新格局 
  市政府组织实施了“圈翼”互动新战略,即以“一圈两翼”为支撑,农民增收脱贫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城乡资本对流和农民非农化。首先,实施城市扩张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一圈”领头领跑。2009年重庆外环建成通车。今年6月两江新区设立,一个2000平方公里特大城市蓝图正在形成。重庆制定了以主城为核心,6个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一系列中小城镇为腹地的城镇发展规划。主城经济圈突出产业带动、研发创新、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和沿线城镇群,规划和布局产业,加快对“两翼”的产业转移,构建“圈翼”联动发展机制。同时出台政策引导工商企业投身改革试验,将资源、要素引向乡村开发建设,形成工商资本积极参与统筹城乡发展新局面。其次,以“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计划为抓手,开辟城乡联动、农村脱贫致富新路径。“两翼”地区集聚了全市51%的农村人口、80%的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全市水平的85%和全国平均水平的75%。通过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确保“两翼”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尽快缩小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目前“两翼”正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规划、发展产业、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市场及“一圈”有效对接的方法和途径。第三,以农民非农化为突破口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重庆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确立了以农民的流动转移和农民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立足农民流动转移中的基本环节,这就是在转移前,着力培育农民内生机制,搞好职业培训、就业引导、跟踪维权和权益保障;在转移中,推动农民工非农化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解决好劳动用工、企业监管、养老医疗保障、住房、社会权益保障;在转移后,积极创造社会条件,促进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观念及文化心理融合,最终完成农民市民化转换。第四,创设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地票交易制度。2008年12月重庆在全国率先成立土地交易所,目的在于既要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又要满足城市化进程对新增土地需求。通过“先补后占”、“先造地后用地”地票交易制度设计,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既解决了远距离、大范围土地置换,又大幅度提升了偏远农村土地价值,扶持了落后地区的发展。 
  转变干部作风,化解基层矛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为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构筑新时期稳固的政治基础,从2008年开始,重庆在村、社区探索建立“三项制度”,之后又在全市开展机关干部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先后有20万机关干部参与其中。从“三项制度”到“大下访”,从“三进三同”到“结穷亲”,重庆走出了一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公共权力回归民众和重塑党的执政权威新路。首先正本清源,保持党、国家政权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初始,薄熙来就提出一个原则,就是要以群众利益为标尺,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客观公正对待基层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把“大下访”作为坚持党的宗旨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其次,正确分析和判断群众反映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解决。一是提出三个80%的判断,即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二是在认真排查梳理基础上,对全市上访问题归类为8类、32个群体,提出“网格化”管理。即不仅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经过努力,各区县都超过原定指标,化解率达90%以上,共解决积案10万件,涉及人员近200万。 
  综上所述:在中共重庆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齐心奋斗下,近年来重庆的改革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既切合重庆特殊市情,又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重庆模式”,在西部初步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道路。我们应在实践中总结其经验,在探索中找出其规律,不仅加速重庆的发展,而且为西部的发展率先示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