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筑路不怕山高远 临吉高速克难忙
2010-9-7 9:5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9月2日,天空乌云密布,乡宁县境内巍巍巍吕山脉南部筑路大军仍坚守岗位,争分夺秒地建设着临汾通往吉县的高速公路。大雨过后,屹立于崇山中的高架桥墩在绿色植被的衬托下更显得的高大雄伟。
当天,设在乡宁县交通运输局办公大楼的山西省临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到一线工地去了,记者颇费周折,才见到了值班负责人。该负责人说,临吉高速要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路基工程,预制梁也将全部完成,架梁80%以上,年底前除特长隧道、特大桥梁外,全线具备半幅通车的条件。
临吉高速公路是国家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在我省境内的一段,也是我省“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第九横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襄汾县南辛店乡西邓村,途经襄汾、乡宁、吉县,终点位于吉县苇子湾黄河西岸,全长99公里,采用全封闭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4.5米,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全线共有大中桥23573米/81座、其中特大桥5036米/4座,隧道41244米(单洞)/17座,其中特长隧道16750米(单洞)/2座,收费站6处、服务区3处,概算总投资94.32亿,批准工期4年。全线共有路基、桥隧施工标段26个、采空区施工标段3个,监理标段5个。
“与其他在建高速公路项目相比,临吉高速公路有五大特点:一是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项目穿越滑坡、采空区、压煤区、断裂带、湿陷性黄土等诸多不良地段,处治难度大;二是沿线沟壑纵横,桥梁隧道比例高,占到总里程的近50%,还有墩高158米、跨径175米的黄河壶口特大桥,施工难度大;三是部分隧道穿越高瓦斯采空区,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事故,施工安全风险高;四是文物保护任务艰巨,路线约5.5公里穿越国家级重点文物柿子滩旧石器文化遗址,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加以保护;五是施工条件差,线内施工用料缺乏,取水、用电困难,路线内走廊带狭窄,施工场地狭小,交通运输困难。”山西省临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处长郭锁记告诉记者,虽然面临着诸多难题,但是自2009年8月开工以来,建设管理处以“首件产品认证”为抓手,集中精力抓质量;以“零事故”、“零缺陷”为目标,强化责任抓安全;以“靠前指挥、强化服务”为宗旨,创新环境抓进度,组建项目前线指挥部分段推进,处领导班子包片督导,力推动了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记者从建设管理处了解到,截止8月20日,全线路基工程挖方完成2164万方,占总量的92%;填方完成738万方,占总量的68%;桥梁工程方面,钻孔桩完成4423根,占总量的93%;墩柱完成2138根,占总量的80%;预制梁板完成3435片,占总量的49%;
梁板板吊完成2540片,占总量的36%;隧道工程方面,17座隧道已掘进23660米,完成总量的57%;二次衬砌完成19127米,完成总量的46%。自开工建设以来,累计完成投资39.54亿元。其中2010年投资计划40.517亿元,完成投资24亿元,占计划的59.23%。
建设管理处根据临吉高速公路战线长、地质条件复杂、桥隧比例高等特点,成立了东段、西段前线指挥部,同时把总指挥部建在整个路段的中间,做到指挥前移、服务到位。“我们特聘请省内外8名 知名专家组成临吉高速专家组,全程参与技术攻关和质量管理,根据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定期对阶段性工程质量、施工工艺的控制难点和质量控制要点进行‘把脉诊断’。”郭锁记说,自开工以来,共召开各类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20余次,专家技术研讨会5次。质量管理过程中,建管处共抽检钢筋、水泥、粉煤灰等原材料2000余组,合格率达98%以上,抽检焊接钢筋、砼强度等工程实体质量800余组,合格率达100%,,对合格的原材料已清除出场,不合格的工程已全部返工处理。而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全线实行重大危险源分级管理,建管处加强对17座隧道、4座特大桥、57座高墩大跨径桥梁、25处20米以上高填路堤、71处20米以上深挖路堑进行重点监控。高墩桥梁等特种作业设备全部经当地特检所检验,隧道工程全部按要求安装监控、磁卡出入登记、通风等系统,高瓦斯隧道完善了安全应急预案,并进行了演练,做到了安全生产管理有序进行。与此同时,建管处制定了劳动竞赛奖励考核办法,根据工程特点,将路基工程分为4个阶段,分阶段劳动竞赛动员大会,与各施工、监理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每阶段进行一次奖罚兑现,对完成阶段目标责任制优异的单位给予重奖,对未完成目标责任制以及日常巡查发现问题的单位给予重罚。
“抓住当前施工黄金季节,组织施工队伍加大机械设备投入,加快工程进度,继续加强精细化管理,树立全过程、无缝隙工程管理理论,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策。”说起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郭锁记代表广大高速公路建设者向全市人民承诺,为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