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行令”并非长久之计
2011-11-18 7:2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李卫卫
最近一段时间,超速、超员、超载和疲劳驾驶(“三超一疲劳”)整治行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而为了保证此次治理行动的效果,各地可谓是新招迭出。日前,在吉林和河北等省市,交管部门甚至祭出了 “限行令”——禁止卧铺客车在夜间的特定时段上路行驶。
该规定一出,立即引发了广泛争议。司机们觉得,疲劳驾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不假,可单单卡住卧铺客车,恐怕有失公允。而客运公司则认为, “限行令”延长了他们的运输时间,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按理说,政府严控疲劳驾驶,受益最大的莫过于广大的乘客。可有媒体报道,除了少部分乘客表示拥护和支持外,绝大多数乘客对这种做法并不买账,认为打乱了他们的出行计划,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事实上,争议倒还在其次, “限行令”还面临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执行难”。
据了解,卧铺客车的路途一般都在1000公里以上,若按政策规定,在特定时段必须停车休息的话,一旦在限制行驶前无法把车开到服务区,那就不得不在高速路上长时间停车。而这样的违规停车,又会面临运管部门最高3000元的罚款。即便车停在了服务区,那么车上乘客的安置也是一个大问题。
最终,为了执行这一规定,很多司机被从高速“逼到”国道上行驶。如此一来,运输安全就更加难以保障。
一项初衷为保障司乘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举措,缘何会 “身陷”如此尴尬境地?
在笔者看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相关部门在政策
制定之初,并没有从客
运行业和乘客的实际利
益出发,开展广泛调
研,推出一个行之有效
且兼顾各方的治理方
案,而是选择了一种
“一刀切”式的做法。
很显然,这种以
“堵”为主的管理方式,
并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
效果,而仅仅只能保得一时之安。也因此,作为一种暂时性的政令——“限行令”不可能长期施行。那么,等到相关治理 “风暴”结束过后,又该如何对相关车辆疲劳驾驶实施监督和管理呢?
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杜绝疲劳驾驶行为的发生,还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长效机制,而不能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专项治理。对此,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防止疲劳驾驶的作法,或许能为有关部门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