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就业指导

专业人才如何成企业发展助推器

2011-11-18 7:5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翟帆
    暴仓、暴仓、暴仓……一想起去年年底各地接连告急的窘境,申通快递人力资源总监杨靖皓还是心有余悸:进入11月份,电子商务的快递业务又要迎来一个“井喷”,情形还会像去年一样糟糕吗?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职业教育与物流行业发展对话会上,杨靖皓坦言,专业人才缺乏仍然是制约公司发展的一个瓶颈。
    物流人才极度紧缺
    10年来,物流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任豪祥介绍,2006年中国物流业按照“入世”承诺完全开放,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态势。之后的几年,物流企业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十一五’期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46.9万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年均增长21.1%。”任豪祥说。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形成了巨大需求。为此,各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有378所大学、824所高职和2000多所中职开设了物流专业,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人。
    不过,需求仍然远远大于供给。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130万人,85%是一线操作技能岗位,可目前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年毕业人数只有40万人。
    相差的还不仅是数量,任豪祥告诉记者,如今物流企业有将近2500万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人员结构已很难跟上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
    就拿快递业这个典型的物流行业来分析。不少人都认为,其业务比较简单,农民工简单培训一下就可以胜任。“我们属于高科技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其实和大家想像的不太一样。”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发展总监陈义佳告诉记者,即便是最基础的快递员岗位,对顺丰来说也至少有5项工作职责:收发快件、开拓客户、推广公司新产品、维护客户关系和收款等。
    陈义佳认为,从高端的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到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及基层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
    校企存在认识偏差
    鞋子合适不合适,脚最知道;毕业生好用不好用,企业最清楚。“现在我们物流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和企业实际运用存在很大脱节。”杨靖皓去年走访了全国16所院校谈合作,开展了50场校园招聘,对学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形成了这样的认识。
    不久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资源库建设项目协作组完成了一项调研,详细描述了校企之间的脱节。调研组选取了153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258家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发现,学校与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差异。
    对于物流专业学生,学校较为重视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与人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而企业则更加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运输作业能力、仓储作业能力等。对于核心职业能力,企业比较注重平衡发展,而学校则更为重视团队精神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几种专业能力中,学校重视程度最低的运输作业能力,反而最受企业重视。
    学校和企业对于培养学生能力认识上的差异,在对专业课程的态度上也有所体现。企业比较重视物流基础理论和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而学校则重视物流仓储、运输和配送知识的传授,对供应链管理、物流营销、物流成本和采购管理等课程的重视程度则相对不高。
    调研组认为,企业多从实际出发,学校培养物流人才应更多考虑企业的意见。
    拓展合作深度广度
    对于杨靖皓来说,最苦恼的莫过于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
    据杨靖皓了解,新员工入职三个月时流失率较高,工作两年时流失率再次增高,之后就基本稳定下来。“学生到企业后,能否认同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工作系统、与工作要求相匹配,这三点对他们留下工作至关重要。”杨靖皓认为,正是由于校企之间存在着脱节,中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三个月还难以做到以上三点,造成了高流失率。“中高职毕业生成长为部门经理要3~5年。如果其成长时间能够缩短到两年以内,流失率肯定会大大降低。”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角度来说,杨靖皓很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的一些培训项目和课程,甚至一些前瞻性的研发工作放到学校里面,让学校尽量贴近企业。
    据了解,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表达,使得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教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由于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很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功做法难以深层次推广,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方面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政府必须尽快破解校企合作道路上的困难与障碍,积极调动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共管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广西交通职技学院院长温宗胤呼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