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船公司资讯

科考船上不少“宁波制造”

2011-12-15 17:4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昨天,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院长杨季芳研究员经历了50多天的大洋科考,顺利归来。在学校师生的簇拥下,他讲起了自己的体会:“这10多年的变化,实在让我很是惊讶,我为国家而自豪!”而船上出现了不少“宁波制造”,让杨季芳很是“显摆”了一下。
有了动力定位 科考船不再“随波逐流”
杨季芳自从1997年参加完国内的大洋科考后,就一直没有再登陆过国内的科考船。“2003年我跟随德国的"极星号"科考船出征过南极,当时觉得国外的调查技术与手段非常先进。这一次,同样的惊叹发生在了我们自己身上。作为一个中国人,深感自豪!”杨季芳研究员说,“大洋一号”在我国科考船系列中装备最为精良,很多船上使用的设备都是中国人自主研发的。
深海科学考察,对调查船及其调查装备要求非常高。但是十年前可不是这样子。
“到四五千米深的海底取样,来回需要5个小时。我记得以前如果涌浪海流大,等样品取上来时,船已经漂到了很远的地方,这容易影响甚至污染样品。”杨季芳介绍说,现在的科考船有了动力定位,基本不受海流的影响,5个小时取样结束,船能保持原位不动,大大增加了取样的成功率和准确度。
数字化操作 深海取样能“指哪抓哪”
“你知道吗,"大洋一号"深海取样现在已经做到了数字化。”杨季芳兴高采烈地说。他介绍说,现在取样工具的“下降、取样、再上升”过程都在科考队员的肉眼掌控中。
“设备触地时可以看到海底的环境和设备的情况。特别是"海龙号"ROV(无人缆控潜水器),放到海底还可以行动自如,它的机械手抓取样品能做到"指哪儿抓哪儿",对三大洋的深海热液环境进行近距离拍摄和遥控精确取样。"电视抓斗"也很厉害,连海底岩石都能抓起,”杨季芳说,“现在通过可视技术,一次取样不成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满意为止。以前是纯粹的瞎子摸虾,运气不好就白费了5小时。”
值得一提的还有,现在的“海底深钻”可以下到四五千米的深海,钻入岩石20米深。这个技术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就可以通过了解海底的地质构造,了解火山、地震情况,发掘矿物资源分布。
在海底生物取样器上 看到宁波造的水表
海底生物捕获器、海底深钻等可视设备让杨老师的科考之旅惊喜连连。当他在为国家科考的先进设备而骄傲时,更为宁波水表厂制造的水表和万里学院研发的“微生物原位富集培养装置”而自豪。
杨季芳回忆说:“当时突然发现海底生物取样器上的水表印有"宁波水表厂"五个字,真想不到还能看到宁波的水表,5000多米的水下需要非常高质量的仪器啊!”
而万里学院研发的“微生物原位富集培养装置”也让杨季芳研究员在船上“显摆”了一下。这个设备是用来做什么的呢?通俗地讲,这个装置让原来许多“非可培养”的细菌都可以再培养,为深海微生物基因资源与环境生态过程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活体菌种。
背景资料
2010年12月8日,我国大洋科考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广州长洲码头启航,奔赴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执行我国第22次大洋科考任务。这次科考是迄今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洋科学考察,也是我国深海探测史上第三次环球科学考察。
本次深海环球科考任务计划时间376天,航程约8万公里,共有来自国内37家单位的431名科考队员和部分国外科学家参加,是我国大洋科考中参航单位、参航人员最多和航行时间最长的航次。
根据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的安排,浙江万里学院首次参加国家环球大洋科考。本航次共分9个航段,该校生物与环境学院陈吉刚博士和杨季芳研究员分别参加第7、8、9航段科考,承担“深海寡营养超微细菌的原位分离及基因多样性研究”等科考任务。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