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经济形势分析

加速推进“一园一港六基地”

2011-1-26 1:3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回顾“十一五”
紧抓机遇 成果丰硕
数字看成绩: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4.26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实现“双倍增”,分别由13.68亿元、6.37亿元增至30.4亿元、16.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20463元、6913元。工业总产值跃上400亿元台阶,达到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58户增至92户。工业园区成功创建为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磷化工)产业示范基地,累计新增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5户,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95%以上。市域综合实力处于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前列,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云南省工业十强县(市)、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市)、云南省旅游经济强县等称号。
四大亮点: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66万人(次),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29.5%。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业总产值由7.16亿元增至13.05亿元,年均增长7.5%。建成兴屯二期、柳树花园、金色佳园等集中居住区6个,实现1万多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完成标准化村卫生室55个、文化室83个,建成农村社区30个,村组活动场所实现了全覆盖。在全省首家建立新农合大病救助制度,大幅提高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保障标准,1.52万人参保,参保率77.2%,参保人数和保障水平居昆明市前列。
“一主四镇”城镇体系和“三区一带”产业布局初步形成,持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年”活动,从主城提升到片区拓展,从交通配套到水源开发,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关全局、利长远、惠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8倍,年均完成投资近50亿元。连续12年保持云南省甲级卫生城市称号,蝉联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青龙镇创建为国家园林集镇,温泉镇、青龙镇、八街镇创建为国家卫生镇。省级文明单位、生态镇、卫生镇创建深入推进,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十一五”累计引进项目310个,实际到位内资23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多,实际利用外资1.88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0倍多。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由0.16亿美元增至1.5亿美元,增长9.4倍。资本运作能力显著增强。“1+X”扁平化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累计融资50多亿元。建立目标管理和差别化考核体系,严格行政问责和结果倒逼,全市干部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抓投资、抓项目、抓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亲商、富商、安商的氛围更加浓厚,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称号。
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城镇新增就业2.56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农合、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8%、95%和99.8%,全民医保目标基本实现。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64.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6576套,农村特困居民安居房200套,完成农村民居抗震加固3708户,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长13.52平方米和15.1平方米。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以上,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民办教育快速发展,荣获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市称号。
盘点2010
锐意进取 成效显著
2010年,是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一年。安宁市战胜了百年一遇的大旱,克服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一手抓“十一五”全面完成,一手抓“十二五”超前启动,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十一五”的圆满收官。
三次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中石油云南1000万吨炼油、武钢集团昆钢185万吨抗震钢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启动建设,加工制造、高新技术、新型建材产业培育取得长足进展。持续开展“进企业、解难题、促增长”活动,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3%和12.5%。
财税金融工作实现新突破。面对一季度严峻的财税形势,坚决把财税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3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69亿元,增长30.4%,为近五年之最。
投资拉动取得更大成效。坚持大投资方略,强化大项目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6亿元,增长58.7%,创历史新高。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4.9亿元,增长35.1%。引进昆明市外到位资金项目164个,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44个。全年到位内资98.7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283万美元,分别增长90.6%和36.4%。
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扎实开展重大基础设施会战攻坚行动,续建、新建重点工程56项,完工12项,完成投资25.83亿元。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安县城市主干道、温泉升庵北路、石安公路入城段改造等工程竣工通车,西一绕、县草、安禄、双青等8条道路建设快速推进。太平新城主干道全线通车,东环、西环主干路网框架初步形成。职教基地6条支次道路全面开工。重点水源建设力度加大,打金甸水库主体工程完工,小箐口水库扩容改造下闸蓄水,工业园区生产水厂、王家滩水库、龙箐水库顺利开工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分别增长8.2%和8.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惠农政策性补贴全面落实,兑现粮食、农资、良种、农机等补贴733万元,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980万元。
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完成青龙学校新建和安宁二中改扩建工程,投资2.38亿元启动了八街小学、县街中小学、鸣矣河小学、禄脿学校等校安工程和市师训教研中心项目。“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
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大力实施阳光政务,市政府门户网站打造成富有特色、高效便民、全省领先的政府网站。着力构建市长热线服务平台,全年受理各类服务事项6428件,办结率99.8%。新建、改扩建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9个,市、镇、村三级为民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严格行政问责,强化督查督办,效能安宁建设扎实推进。
攻坚“十二五”
打好“五个攻坚战”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昆明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安宁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两强一堡”战略,抢抓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和建设现代新昆明的机遇,坚持“1366”发展思路,以建设“一园一港六基地”为主战场,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提升全域城镇化为抓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性突破;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全面推动安宁科学发展新跨越。
五大攻坚:
市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地区生产总值接近400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28%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1番,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200亿元;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城镇化率提高到75%,初步建成现代新昆明的西部新城、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施“四大工程”,全力提速园区开发建设。突出“三大重点”,着力规划建设国际陆港。以大桃花铁路枢纽建设为契机,启动大桃花铁路物流园规划开发;以中石油、武钢集团、云天化集团为带动,加快草铺工业物流园建设;以昆安、安楚高速公路为依托,规划建设昆楚经济走廊物流带;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着力把安宁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大型陆港。建设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基地、中国西部重要的盐磷化工基地、国家级大型石油炼化基地、现代职业教育基地、新昆明最具吸引力的休闲养生基地、新昆明的高效农业基地“六大基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域城镇化战略性突破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坚持把全域城镇化作为重要抓手,按照“12346”工作思路,坚持规划引领,城市带动、园区推动、项目拉动、产业联动,加快推进城乡“七个一体化”,走出一条具有安宁特色的全域城镇化道路,全面建设现代新昆明西部新城。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性提升
坚定不移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四创两争”。努力把安宁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城市、节水型城市和森林城市,进一步凸显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城市特色,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良好的宜居环境。
和谐社会构建战略性推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和归宿,以人为本、民生为要,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谋划2011
进位争先 奋力拼搏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幅壮丽画卷就此铺开。安宁市将力争各项工作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起步、高效率推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发展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8%;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
全方位服务和推进中石油云南1000万吨炼油、武钢集团昆钢草铺185万吨抗震钢项目,积极支持华电集团热电联营、云南盐化股份80万吨真空制盐、弘祥“836”、光明磷化工总厂搬迁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个,全力保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继续提速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麒麟片区开发,启动“百户规模以上企业成长”工程。
全力配合推进大桃花铁路物流园和草铺工业物流园规划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产业。全面推进金色螳川商贸城项目,高标准打造“宁湖”、“湖滨—百花”中央商务区和品牌名店聚集区。深入推进旅游业二次创业,完成旅游产业土地利用规划专项编制。加强“米袋子”、“菜篮子”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和供应保障,保持市场和价格稳定,为城乡居民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坚持以长足的基础设施支撑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启动和推进重点项目76项,预计总投资135亿元。全面抓好“四创两争”,着力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和责任体系,实现“创卫”夺牌,“创文”、“创节水型城市”达标申报,“创模”指标达标率达90%以上。
强力推进规划全覆盖,实现中心城区、镇(街道)、农村集中居住区、保留自然村庄建设规划覆盖率四个100%。集中力量打造先导区和示范区,全面推进主城区“一步城市化”,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征地拆迁安置,实现一批被征地人员入住集中居住区。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基本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
全年完成招商引资内资90亿元,外资9000万美元。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安排项目前期经费3000万元,强化项目库建设,提升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度和储备项目的成熟度。加快政府性融资平台由载体向主体转变。实施投融资流程再造,推进项目投资建设计划、融资计划、土地收储计划、土地出让计划、偿债计划的“无缝衔接”,推动融资工作与土地收储出让的“高位对接”。
把改善民生福祉摆上优先位置,集中推进一批民生项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城乡就业,提供有效就业岗位6000个,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3500人,转移10000人。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城镇职工“五项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人员”供养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落实“一降低两提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参保人数。新农合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到4万元,参合率保持在99.5%以上。
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深入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着力突破固有思想的束缚、着力突破传统模式的制约、着力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以全新的理念和观念谋划发展、破解难题,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工作创新、制度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府工作新机制。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