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事:三江四海展宏图
2011-1-8 0:1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直属海事系统“十二五”展望
“十一五”刚刚过去——
这是栉风沐雨的5年:惊涛骇浪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猝不及防的重大自然灾害来袭,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残)运会随之而来的安保压力……中国海事应对沉着,前进的步伐势不可挡。
“十一五”海事系统始终按照“三个服务”的要求,不断深化“三个一”理念,稳步推进“三个海事”建设,抓监管保安全、抓服务促发展、抓创新求实效、抓队伍强素质、抓政风树形象,水上安全监管、应急处置和支持保障等能力明显增强,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既定目标任务。
“十二五”战鼓已擂响,中国海事正向新目标扬帆挺进,描绘三江四海新宏图。
迎挑战 推进中国海事科学发展
“刚刚结束的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指出,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交通运输发展面临四个‘没有变’的形势,未来5年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陈爱平指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判断,对于深刻认识海事发展形势、推进海事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明确‘十二五’海事发展目标和思路,必须着眼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陈爱平审时度势,对“十二五”海事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做出了三个层面的分析——
从国际层面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市场准入和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海事事务、保护我国航运经济正当权益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海洋权益争夺导致周边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加之海上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突出,海事维护国家权益的任务越来越重,进一步加强双边、多边海事协作已经成为直属海事系统工作的重要方面。
从国内层面看,水上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水上安全生产基础还不够扎实,局部区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入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水上运输方式也将进一步优化升级;水上产业快速发展造成险情和水域污染几率增大,海上人命救助和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任务日益繁重。这必将对海事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海事自身看,海事发展的前瞻性研究相对薄弱,海事法律法规滞后管理需求,海事管理信息化尚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海事管理机构和队伍素质与科学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大型海事执法船艇和飞机等先进执法装备十分匮乏;与此同时,海事党建工作开展不平衡、工作机制有待理顺。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海事发展。
抓机遇 迈向发达国家海事管理水平
“认清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机遇。”陈爱平指出,当前海事系统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部党组在“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要求中,提出了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到2015年初步形成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把安全工作摆在交通运输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给海事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我国作为经济大国、航运大国和海事大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为海事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国家海洋经济战略深入实施,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任务更加突出,为海事发展拓展了重要平台;
全社会对安全、环保与民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为海事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水监体制深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理顺了海事管理体制,为海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未来5年,海事发展处于攻坚、转型、发展、提升的关键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陈爱平指出,海事系统要充分把握好发展机遇是我们的光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七管齐下 开创海事发展新格局
陈爱平指出,落实“十二五”海事发展总体要求,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实施“人才发展、科技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战略,从以下七个方面组织推进:
——注重统筹协调,构建高效可靠的水上监管格局。
整合水域监管资源,在重点水域实现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立体巡航管理模式,推进海事巡航搜救一体化;加强巡航执法能力建设,加大海区特别是专属经济区海事巡航执法的力度;提高辖区实时监管能力,实现辖区船舶动态监视和船舶溢油监测,更有效降低事故风险;把握水上交通安全规律,突出重点薄弱环节治理,形成水上交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对重大隐患进行挂牌督办;加快建设海船船员招募中心和海船船员适任评估中心;针对船员社会化、船员劳务市场化等新问题,加强船员培训和服务管理,探索船员管理新机制;积极促进区域、流域合作,推动沿海和内河互联互动,共享监管资源。
——践行“三个服务”,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坚持把履行职责寓于“三个服务”之中,有力保障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大力支持港口和航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同提升海事服务水平;积极服务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航运发展提供良好的水域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长江、珠江黄金水道以及武汉、重庆航运中心的建设,建立长江黄金水道海事联动机制,加快服务内河航运发展战略;积极研究相关政策措施,促进邮轮、游艇等新兴水上产业发展;推进落实特案免税登记制度,促进中国籍船队发展壮大;全面提升沿海航标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助航服务能力,推进和完善通航桥梁、岛屿、陆岛运输、旅游区域以及支线航道、一般港口(水域)航标布局;初步形成以科技与信息化手段为基础,以电子海图为平台,以布局立体化、装备现代化、服务信息化、反应快速和定位高精度为特征的综合助航体系,为船舶安全、经济、畅通航行和降低海上污染风险提供保障。
——坚持提升能力,保障水运经济安全绿色发展。
建设功能完备的综合基地,尽快形成大型船舶靠泊、飞机起降和溢油应急设备、航标等装备存放维修的规模和能力;在“一案三制”的基础上,健全多方应急协调机制,不断完善搜救应急网络建设;持续提高应急的手段现代化、人员专业化和施救高效化水平,增强水上应急反应能力;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建立社会救助力量补偿机制,提高社会参与水上救助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国家、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的共同投资,建设重点水域的海事应急基地和溢油应急设备库,提高防控和处理重大海上溢油事故的能力;不断提高防止船舶污染水域和空气的技术保障能力,以市场准入为引导,逐步推动船舶适应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促进航运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服务性与市场竞争性相结合的船检体制机制,推动解决船检体制机制问题。
——依靠科技引领,以信息化推动海事管理现代化。
组织开展海事信息化顶层设计,统领海事信息化建设;通过顶层设计,全面整合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建立海事协同和服务平台,满足各级海事管理和管理相对人需求,并为社会公众、关联单位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通过加大信息技术的转化应用,促进VTS、AIS、CCTV和LRIT等水上安全监管系统的集成应用;构建完整的全国水上安全通信框架,完善沿海和内河VHF安全通信系统布局,实现语音通信和高速图像数据传输;促进海岸电台业务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实现无人机海事巡航、卫星遥感、内河AIS应用等先进技术的有机统一,逐步建设一个更加智慧的海事。
此外,海事系统还应在加快队伍建设,为海事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主动作为,提升中国海事形象;加强党的建设,为海事实现新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等三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开创海事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