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迈步从头越
2011-1-8 10:3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在日前通车的首条横贯陕南的十天高速公路建设中,汉阴段从征地拆迁到施工建设一举荣获省高速集团十个奖项中的8个,夺得十天线之冠。这样又好又快的发展速度同样体现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综合排名中,汉阴县2009年跻身全省进位最快的10县,荣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并在2010年被市委授予“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先进县。
一项项荣誉桂冠见证着昨日的历史,却挡不住汉阴从率先突破到跨越发展的铿锵步履。
“十一五”:提前交卷 发展最有说服力
盘点“十一五”——这是汉阴历史上投资强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为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不仅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生产总值、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九项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其中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翻了两番。
30万汉阴人民奏响了突破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交响曲。全力推进工业生态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三化进程”,着力实施工业扩张、新农村建设、城乡繁荣、道路交通“四大突破”,倾力打造新型建材、富硒食品、园林县城、三沈文化、油菜花节“五张名片”,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的新汉阴,已在人们眼中日渐清晰。
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8.8亿元,是2005年的2.6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8∶23∶39调整为30∶34∶36,二产所占比重攀升了11个百分点。国企改制全面完成,全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到38户,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实现增加值7.5亿元。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763亿元,是2005年底的4.66倍,年均增长4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500万元,年均增长24.4%。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亿元,比2005年增长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2元,比2005年增长1.1倍。
“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这是人们对该县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由衷感叹。“十一五”该县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6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6倍。不仅开天辟地建成了横贯其境的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还争取项目资金4.8亿元,县财政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改造9条通乡公路280公里,完成通村水泥路195条803公里,2条27.5公里的南北环线全面竣工,在全市率先实现100%乡镇通等级路、100%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755公里,成功创建全省交通运输示范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在全市首家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县”。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工,无电村全面消除。宽带、有线和无线接入网覆盖全县城乡,顺利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297个自然村。
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三龙齐飞。县城新建城市主干道和改造老城区道路各14条,凤凰广场、龙岗园林、月河人工湖等市政工程相继建成,月河之南崛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区,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后,又强势启动国家级卫生县城和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强力推进涧池、漩涡等5个重点集镇建设、19个市级新农村建设、95个扶贫重点村和16个特困村建设,重点村全部达到“五改”、“四化”、“四通”、“六进村”标准。招商引资11.4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以上的项目就有6个。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流转土地2.5万亩。月河工业园区、富硒特色农业园区、休闲观光旅游区正使汉阴月河川道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
民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破解“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该县招招见效。4.8万中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蛋奶工程”,汉阴中学顺利迁建,职教中心、实验小学建成投用,15所灾后恢复重建学校如期完工,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县23.4万人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1.74万城镇居民享受基本医保,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提升;2.86万城乡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3012户“五保户”得到集中供养;建成廉租房8800平方米,覆盖保障对象584户。综合减灾应急处理机制逐步健全,社会建设不断创新,先后被授予“省级平安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
“十二五”:再展宏图
新鲜出炉的“十二五”规划,又为汉阴未来五年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以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新型建材与富硒食品聚集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为支撑,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人文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六大突破、四个翻番”,即工业发展、特色农业、城镇建设、教育强县、基础建设、民生保障取得新突破,确保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以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依托“一园三区”(月河工业园、科技产业园聚集区、新型建材聚集区、蒲溪富硒农产品加工聚集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富硒食品、轻工纺织等特色工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建成汉阴综合物流园区、富硒食品物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新型建材配送中心和粮食物流配送中心。
工业将继续保持强势崛起。“十二五”末,预计工业总产值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5亿元,工业增加值2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新型建材产业有望大举突破发展,将汉阴打造成西北最大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方向,加快高科技、新材料、新工艺等项目建设,促进制造业良性发展;以蒲溪富硒农产品加工聚集区为依托,着力打造富硒魔芋、富硒粮油、富硒畜禽、富硒小吃四大产业;加强生物医药研发和医药化工龙头企业培养,建成生物防锈颜料、中药原材料生产基地和民爆产品集散地;加快蚕丝、特种纱线、面料、服装等产品开发,做大做强缫丝轻纺工业。
按照“一轴一主一副五点”的城镇体系布局,加快县城“东拓西延”和“南扩北充”步伐,完成城区天然气主管网和3个加气站建设工程,把汉阴县城建设成为安康中心城市副中心。加快涧池、蒲溪、平梁、漩涡、汉阳、铁佛寺等中心集镇建设,突出抓好涧池集镇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汉阴经济社会副中心。以水、电、路、气、房、环境六大工程建设为重点,按照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管理服务城镇化“三集一化”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心村、重点村建设,建成农村新型社区100个。完善适应全体居民需求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力争十二五末,县城、集镇和农村人口各达到10万人。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为核心,加快月河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集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于一体的示范工程。
民生将得到更大的保障,财政将大幅增加对民生工程的投入。着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完成全县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完成汉阴中学迁建、39所标准化小学、10所标准化初级中学以及81所幼儿园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完成18个乡镇文化服务站、179个行政村及1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任务。加快城市养老服务中心、区域敬老院建设,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88%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新建保障性住房5000套。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