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两会为“十二五”开局献策
2011-2-22 11:1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引子:宁波市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建言献策。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共收到市政协各界别和广大政协委员提交的大会发言材料37份,其中12位委员在大会上发言,25份发言材料作书面交流。委员的真知灼见,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本报特予以摘要刊发,以飨读者。浙江物流网挑选出其中与物流相关的信息予以刊登。
关键词 国际强港
国宇委员代表民建宁波市委会建议:宁波港口要更加国际化
现状:
宁波港口发展在“十一五”迈上了新台阶,但是总体来看,还是以规模扩张为主,“大而不强”,处于第二代港口向第三代港口发展的阶段,主要表现为:
港口吞吐量增长迅速,但是高附加值功能拓展滞后,运输仍然以低附加值的接卸、仓储、中转等传统物流功能为主。
集装箱以公路运输为主,集疏运网络还不完善,“五定”班列除宁波—温州、宁波—南昌外,还未拓展到广大的中西部腹地区域,2010年宁波港口国际中转比例仅占9%。
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港口、产业和城市联动性不强,货源80%来自省内,对航运服务业的带动能力还比较弱。
对策:
打造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国际海事航运商务中心、国际海运后勤保障服务中心、中国大宗商品交易和国际船舶交易中心、全球集装箱海运定舱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加快实现由交通运输港向物流贸易港的转变,把宁波港口发展成为集商品、资本、技术和信息采集于一体的全球资源配置中心。
赵光辉委员代表民盟宁波市委会建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现状:
第三代港口是走向国际物流中心的过程,2010年我市物流总量超过1.5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500多亿元,现代物流业取得较快发展,但是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比如:
由于担心在物流环节受制于人导致整个供应链失控,制造商推进物流外包进展缓慢。
物流业集群化发展程度较低,第三方物流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不足总体需求的5%,与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存在不小差距。
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不少制造业的物流需求没有及时转化为社会化的物流需求。
对策:
要从宏观层面创建有利于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以区域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依托,构筑为制造业服务的物流网络,改善物流业运营模式,建立企业联盟,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着眼于产业链整合,在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展开深入联合,形成战略联盟,实现“两业”共赢。
关键词 城市化
陈航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宁波市委会建议:加快建设卫星城市
现状:
2009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卫星城市建设的决定,目前余姚市泗门镇、慈溪市观海卫镇、奉化市溪口镇、宁海县西店镇、象山县石浦镇、鄞州区集士港镇和江北区慈城镇等7个卫星城市试点已经全面展开。
但是一些制约卫星城市发展的因素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如规划统筹衔接滞后、要素制约严重、公共服务能力较弱、人才需求缺口较大、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等。
此外,各试点镇在开展户籍制度和农村住房“两改”等有关社会事业改革方面的总体进展不快,还未真正破题。
对策:
卫星城市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节点,是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强大引擎。要完善规划,搭建发展平台,加快产业升级,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质量,加强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为我市在“十二五”时期顺利实现加快构筑现代都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张明华副主席代表民建宁波市委会建议:三门湾区域开发时机已经成熟
现状:
属宁波辖区的三门湾区域涉及宁海、象山共13个乡镇,总面积约1253平方公里,具有区位、土地、港口等组合优势,发展空间广阔。
以土地资源为例,三门湾区域滩涂资源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13%,目前已围垦滩涂167平方公里,预计近期可利用净空间达到130平方公里,这在宁波乃至浙江都是绝无仅有的。
对策:
三门湾是浙江沿海“三湾一港”的重要一湾,随着甬台沿海产业带规划深入实施,三门湾战略地位凸现,打造三门湾经济圈已是大势所趋。
加快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尽快将宁波三门湾区域作为重点功能区块,争取列入省级产业集聚区,使之发展成为未来浙江和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大平台和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控制污染源,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杜绝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