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11-2-27 13:5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岭南特色宜居城市为目标,以“争转型升级之先,创幸福共享之城”为核心,坚持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法治、和谐幸福的新鹤山,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低碳与绿色是时代发展的总体趋势,维护公平正义与着力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因此,鹤山市“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是: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发展目标
产业转型升级见成效,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扎实推进,各个功能区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鹤山全市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局面,岭南特色宜居城市初具形态。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是鹤山市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方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也是着眼于在未来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战略选择。充分发挥交通区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实现路径,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初步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发达的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和参与产业链分工合作,尤其要紧紧抓住广佛地区汽车工业崛起,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精密铸造等制造业,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要生产基地和配套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新兴主导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努力引进一批新兴产业或配套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新光源、新材料等成为主导产业。
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重点抓好制鞋、印刷、纺织、金属制品等优势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和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到“十二五”期末,传统产业层次有明显提升,形成多个产业规模超过50亿元的行业。
加快调整优化工业布局。统一规划该市产业布局,明确工业发展重点区域,通过整合三大工业片区和完善产业配套,以大平台吸引大项目,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点、线、面协调发展的工业空间格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扩大总量、提升素质、提高比重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和商务会展为重点,大力推进休闲养生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全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鹤山国际物流港成为广东省现代物流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和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为契机,高水平、高起点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园区,争取“十二五”期间全面启动物流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区域性大型物流集散地。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体制的步伐,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将鹤山市打造成为珠三角、港澳地区鲜活农产品安全生产供应基地和岭南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重培育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畜牧等优势产业,实现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认真实施《鹤山市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鹤山市双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做好古劳岭南水乡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和龙口花卉苗木基地规划。“十二五”期间,鹤山市建成优质水稻、健康禽畜、绿色水产、特色蔬菜等八大产业基地,形成东部城郊型现代农业、中部外向型高效农业、西部绿色生态农业三大特色组团。
坚持科技兴农提高农业效益: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定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抓好“农讯通”、“农村信息直通车”等工程建设。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沙坪河河道整治、沙坪河排涝站、坦尾排水站、龙口四堡灌区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切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时期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加快推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有新屋、有新村、有新貌,体现岭南特色。
深化和完善农村综合改革: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镇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时调整镇街行政区划。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强化生态文明的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实施“低碳城市行动计划”,促进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向低碳化方向转变,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岭南特色宜居城市。
开源节流,集约发展: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充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
节能降耗,提高能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深化鹤港清洁生产行动计划,大力支持鹤城“低碳谷”规划,打造低碳发展示范区。
标本兼治,优化生态:重点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鹤山全市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依托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文人景观,加快推进市立绿道网规划建设,形成具有鹤山特色的绿道网。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树立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民生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积极扩大就业。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期末,鹤山市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初步形成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制度。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强化动态管理,落实分类施保,扩大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大力纾解民困。以改善城乡低收入家庭居住环境为重点,加大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做好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十二五”时期,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50套,改造农村危房300户。解决城乡贫困家庭和外来工子女读书难等问题。
加快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探索建立新的医院管理体制和医疗卫生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源投资办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15年,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生综合改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究制定《鹤山市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方案》,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行政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创新方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服务。
□杨光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