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发展聚力宜宾工业
2011-2-5 14:5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彭世宏 黄秀昕 本报记者 钟晓晴
“十一五”期间,宜宾全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70亿元增至2010年的850亿元,年均增长14.5%以上,增速创历史新高。
传统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从“市强县弱”到市县共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5年来,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宜宾走出一条“工业强市”的科学发展之路。
优化结构传统企业华丽“转身”
【点睛之笔】打破国外垄断,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轨道板专用数控磨床;将醋酸纤维素产业从阿尔卑斯山脚下引进秀丽的竹海畔……如此种种,百亿产业链正如滚“雪球”般形成。
“传统企业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焕发新的活力,是近年来我们推动‘工业强市’战略的一个重要转变。”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说,此举就是要让企业依托自身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做大做强。
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宜宾三大国有老企业五粮液、天原集团、丝丽雅集团纷纷“转身”。
在“一主多元”的战略下,五粮液已成长为涉及酒类食品、机械制造、生物工程、制药、电子、印刷、物流和相关服务业等多元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2010年,五粮液集团产值突破400亿元,利税突破100亿元,品牌价值连续16年蝉联全国同行首位。
随着一系列项目的投产,天原集团聚氯乙烯产能将跃居全国第一。
丝丽雅集团通过大胆创新,如今出口量稳居全国化纤业首位。
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五年来,宜宾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十一五”期间跃居全省第3位。
“富县”战略彻底改变“市强县弱”局面
【点睛之笔】 宜宾自设市以来即存在的“市强县弱”局面,在“十一五”被彻底改写。
2006年,宜宾市提出“富县”战略,切实增强县域经济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工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税收等方面向区县倾斜。
同时,市委、市政府鼓励市属五粮液、天原和丝丽雅“三巨头”等一批骨干企业、优势产业向区县延伸,新建阳春坝、盐坪坝、罗龙、福溪等工业集中区,在九县一区集体发力。
2008年,九县一区工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6.57%,增速比全市高33.28个百分点。
2009年,九县一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市属和部省属板块,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过亿。
2010年,九县一区均已有投资超过2000万元的县级医院,均建起了高标准的生活污水处理厂……
“十一五”期间,宜宾多年来的“市强县弱”局面被彻底改写。
培育新兴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点睛之笔】2010年12月29日,全省最大的现代化港口宜宾港正式开港试运行。以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食品工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等6大产业主导的临港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港口兴则产业兴,宜宾港将成为进一步拉动全市乃至川滇黔结合部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光镭介绍说。
近年来,抓住国家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宜宾着力培育新兴产业。煤层气发电站新能源产业等一批新兴产业,正逐渐成长为宜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培育新兴产业过程中,生态、环保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2007年,宜宾摘掉“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的“黑帽子”。2009年,宜宾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2010年,宜宾多节约出17.2万吨标煤。
以生态、环保、高效为特征的临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成为宜宾“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强大支撑。
作者:钟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