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县域经济转型之路
2011-3-1 23:0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实践与思考
溧阳市立足市情实际,坚持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注重投入但更注重培育消费、出口,主抓工业但坚持“三化”带动,努力摸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县域经济转型路子。
近年来,溧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实际,清醒认识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征,不为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所限制,不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所束缚,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勇于探索,努力摸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县域经济转型路子。
县域经济要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溧阳山水田林兼备,地貌特征为“三山一水六分田”,生态资源丰富。依托这些资源,溧阳的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建材等资源性产业也发展很快。但溧阳市委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比其他所有发展要素都显得更加稀缺和珍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为此,溧阳市确立了“绿色崛起、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紧扣江苏省委提出的“三个转变”要求(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城乡二元体制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转变),按照保护资源、整合资源、超越资源的思路,把清洁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优先选择,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形成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结构。坚持以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每年组织实施各级各类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引进产学研新技术、新项目30多项,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达3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2.4%,连续六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称号。同时,瞄准溧阳最具有利条件和竞争优势的“一先二新”产业,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快出成效、放大效应。2010年全市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40.2亿元,同比增长41%。旅游业成为溧阳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0多个旅游农庄在青山绿水中清新呈现,天目湖、长荡湖、南山竹海、瓦屋山“两湖两山”大旅游格局初步成型,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亿元。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不惜“壮士断腕”,倒逼工业经济“脱胎换骨”,近年来,溧阳退批了污染项目182个,淘汰了全市所有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共31条),去年又率先在全省开展新一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化工园区成功实现整体转型。
县域经济应注重投入但更注重培育消费、出口。投入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消费是启动内需的关键,而出口是经济平稳增长的调节器,三者协调拉动,县域经济才能健康快速发展。多年来,溧阳将加大投入作为加快实力跃升的根本,矢志不渝推进项目建设,全市工业投入指标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持续的有效投入直接支撑了溧阳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通过培育消费和出口,拉动经济多极增长。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将农民增收作为拉动消费的基础,通过采取创业增收、合作增收、产业增收、保障增收、惠农增收等多种途径,确保近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都在10%以上。着力拓展市场消费潜力。依托区位特点,加快实施苏浙皖边界市场改扩建、苏浙皖物流中心建设,努力培育物流大市场,2010年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46.2亿元,同比增长18.2%。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生活连锁店和农资连锁店遍布农村,大大活跃了全市的农村商业,有效刺激了农村消费。与此同时,溧阳市借助出台各项扶持政策,每年表彰外贸出口先进企业等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特别是以大力发展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商品为重点,培植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出口潜力的生产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依托优势产业,优化出口结构,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输变电设备出口创新基地,不断提升外贸出口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县域经济要主抓工业但需坚持“三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密切。 “三化”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方向。近年来,溧阳市坚持把“工业强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强投入、抓招商、促创新,形成了金属冶炼及加工、机械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输变电产业集群入选江苏省100个特色产业集群。全市拥有纳税销售超亿元企业80家。坚持把现代农业作为特色产业来培育,用工业化的理念来抓农业,用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农民,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有效转变,并登上了国际“一村一品”舞台。近年来,大力实施“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的发展战略,累计吸引“三资”31亿元开发农业,重点培育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四大产业,溧阳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名茶之乡”、“全省高效农业先进县”和“省特色农业(白茶)示范基地”。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中心镇规划,推动中心城区“南拓西延”,加快城镇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向集镇集聚,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近年来,溧阳市制定实施了以富民强村、农村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固基强村”三年行动纲要,强化中心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道路通达、河道河塘清淤、农村绿化美化、垃圾统筹处理四位一体的工作,着力构筑支撑城镇化发展的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城乡客运一体化模式成全国典型,覆盖全市75%的行政村,受益群众达45万人,农村公路建设运营跨入了全国县级市“第一方阵”。
(作者系中共溧阳市委书记)